读书人

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

发布时间: 2010-02-16 04:51:38 作者:

 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544029115
条形码:97875440291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起源极早。《周礼》所记有关的早期史料,每为论者所引用。二十多年来,图文本的书刊,不断出现,受到欢迎,效果日益显著,国外且已发展到天文学史的专著,较著名的先有《被探测的天定——天图》(1500-1800),继有《辉煌灿烂的星座——历史与神话》、再一册为剑桥插图天文学史。三本书中,不仅第一种含有两幅中国天图,第三种包含一大幅浑仪图,其余均为西方史料,而在1993年出版的共849年巨著《传统东亚与东南亚社会的制图学》一书中,则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详论了中国的制图学,主要为传统中国文化的制图历史,重点在天文图与地理图。这些带有极丰富彩色与黑白插图的天文学史专著,不但在相当大的程序上扩展了读者的视野,也增加了读者的兴趣,更提高了读者的认识水平。
中国古代在天文仪器上的成就和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迄清代,虽然在现代天文学范畴对西方瞠乎其后,而在民间的普及却相对地颇有发展。配备大量的插图,显然有助于理解仪器的构造、性质及其作用,也有益于了解其工艺技术与演变的过程。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天文仪器的艺术风采和它们的发展历史。通过同仁的努力及友好的帮助,《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搜集配备了约500余幅插图及约150多幅彩图,不少还是罕见的珍善之本。
媒体推荐 本书图文并茂,趣味与史实并存,适合专业人士与广大读者阅览,是一部详实而系统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专著。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叔华
彩图美文,相得益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立伟
编辑推荐 《中国古天文仪器史(彩图本)》图文并茂,趣味与史实并存,适合专业人士与广大读者阅览,是一部详实而系统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专著。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天文仪器概论
第二节 清代天文仪器综述

第二章 制历测景的圭表
第一节 中国圭表测景的历程
第二节 登封的周公测景台和元代所建观星台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日晷
第一节 中国日咎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古老的天文仪器晷仪
第三节 秦汉晷仪二三议

第四章 受西方影响的日晷
第一节 西方晷的传入与汤若望的新法地平日晷
第二节 清宫旧藏国外制呈的日用星晷
第三节 清宫自制及贡自民间的日月星晷
第四节 故宫殿前陈设的立式日月晷
第五节 常州天宁寺的两具大型日晷

第六章 中国的天文观测仪器
第一节 中国浑仪的创制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浑仪制作及水运仪象
第三节 郭守敬所制天文仪器及相关问题的考察
第四节 明复制浑仪、简仪及浑象的今昔

第七章 受西方影响的天文观测仪器
第一节 传统的浑象与西学东浙后的天球仪之历程
第二节 苏颂浑象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节 天球仪的东传与清室藏品及镶珠金天球仪

第九章 中国的星占用器及清代的简平仪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占星盘与式盘
第二节 从西方的星盘到康熙的简平仪

第十章 宇宙结构的模型
第一节 佛教须弥山模式和须弥山仪
第二节 太阳系天体运动演示仪器的传入

第十一章 中国民间天文仪器的制作
第一节 民间创制的计时器
第二节 民间制作的日晷及其他天文仪器
第三节 徐朝俊与邹伯奇的天文仪器制作活动
第四节 清代民间所制天国时钟与天球时钟

第十二章 清代天文大地测量所有的仪器
附件:故宫仪器列表
后记
……
序言 2000年三联书店翻译出版了一本书:《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ThtSun,theGenomeandtheInternet:ToolsofScientificRevikytuion)。原书作者戴森(FreemanJ.Dyson)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量子电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对天文学也有贡献。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科学革命:一种系由观念所驱动,如库恩(ThomasS.KUhn)所研究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革命;另一种则是由工具所驱动,库恩及其后继者们几乎都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
戴森认为,科学来源于两种古老传统的结合:一是古希腊的哲学思索,一是比它更早的、而在中世纪的欧洲繁荣起来的工艺技术的传统。由这两种不同的传统出发,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科学革命,而“大多数新近的科学革命都是工具驱动的”。例如,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大分子结构,从而有DNA双螺旋结构图的发现,以致引起一场生命科学的革命,又如,没有仪器测定河外星系的红移和对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又怎么能有大爆炸宇宙学。戴森预言,“由工具驱动的科学革命会越来越多,下一波将发生在信息科学领域”。
中国是有着工艺技术传统的国家。孔子早就说过:“二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能有辉煌成就,是和他们不断地发明仪器、改进仪器分不开的。在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天文学部分中,关于天文仪器的叙述就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足见其重视程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专著,至今尚付阙如。潘鼐先生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在双目近于失明的情况下,主持编写此书,将他一生中搜集的一百多幅彩色图片都贡献出来,实属难能可贵。此书不仅包括观测仪器,还包括演示仪器、测时计时仪器、大地测量仪器等等。内容相当全面,各位作者都尽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希望读者能通过此书对中国古代在天文仪器方面的成就得到一个比较清楚而全面的了解.不仅如此,在戴森所说的由工具驱动的科学革命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注意的情形下,“温故而知新”,也许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个有着制造仪器传统的民族。应该怎么办?能否抓住机遇,做出新的贡献呢?
文摘 插图:




第五章 历史久远的计时器——漏刻
第一节 中国漏刻的起源与发展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指漏壶;刻,指箭刻;箭,就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它是根据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我国至今还保存有西汉至清代的各种漏刻十余件(套)。在不同的时期,漏刻有着不同的名称,如挈壶、漏、铜漏、漏壶、刻漏、浮漏等。一般来说,从制作漏刻所用的材料上分,有铜漏、玉漏、玻璃漏等;从结构形制上分,有秤漏、灯漏、碑漏、辊弹刻漏、几漏、盂漏、莲花漏等;从用途上分,有田漏、马上漏刻、行漏舆等。随着发展,“漏刻”一词的含义也越来越广,它不仅指水时计漏刻,也指火时计漏刻(如香漏)以及沙漏,甚至还包括机械时计(如水晶刻漏、大明殿灯漏、浑仪更漏等)。本节只论及占主导地位的水时计漏刻的起源和发展。
一、漏刻的起源漏刻在我国起源很早。据梁代《漏刻经》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隋书天文志》也说,“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古人认为漏刻的发明,是从观察容器漏水中得到启发,这是很有道理的。考古发掘表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约10000年),许多地区就已能制作各种陶器.盛水的陶器在使用中可能会因为破损而漏水,而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在人们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逐渐地使古人产生了漏壶流水与时间有关的印象,久而久之,古人产生了用这种漏水的陶器可以计量时间的概念,即“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在生产实践中,古人根据需要,常常有目的地制造出一些“漏器”。在陕西省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一种酿漏器,现存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据该馆的展览说明,这种酿漏器是用来过滤酿造食物液体的。就其外形和使用情况来看,它和后世计时用的漏壶已无太大的区别。类似这样的漏器还有很多,如陕西宝鸡市福临堡遗址仰韶晚期的陶制漏器“漏盘”;又如陕西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陶制的漏壶等。最早的漏刻可以根据其制作材料称为“陶漏”,大概就和酿漏器、漏盘之类的“漏壶”差不多,为单壶泄水型。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生活相当简单的情况下,对日以下的时间划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分得很细或很精确。陶漏的使用范围也十分有限,可能只在某些特别情况
……
读书人网 >机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