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1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2200424/9787302200420
条形码:97873022004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精品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统计学原理》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遵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和要求而编写的一本统计入门教材。《统计学原理》主要阐述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的计算与运用,将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的指标体系中,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具体内容包括:统计基础理论、统计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静态分析指标、动态分析指标、统计指数、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
全书采用一体化格式编写,包括:学习导引、知识与技能分布网络、正文、重点知识梳理、习题与实践训练、统计学应用案例等。理论适中,案例丰富,深入浅出,易教易学。它既是高职高专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教材,也能满足中专、中职(技校)的教学需要,还可作为社会培训教材和自学用书。
编辑推荐 《统计学原理》为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精品教材系列之一。
目录
第1章 统计基础理论
1.1 统计和统计学的溯源
1.1.1 统计和统计学的形成
1.1.2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1.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统计研究的方法
1.2.1 统计的含义
1.2.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1.2.3 统计研究的方法
1.3 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1.3.1 统计工作过程
1.3.2 统计的基本职能
1.4 统计学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1.4.1 统计总体与统计个体
1.4.2 统计标志及其表现
1.4.3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1.4.4 变量和变异
1.5 重点知识梳理
1.6 习题与实践训练
第2章 统计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2.1 统计信息的搜集
2.1.1 统计信息搜集的基本要求
2.1.2 统计信息搜集的组织形式
2.1.3 统计信息搜集方案的撰写
2.1.4 统计信息搜集的方法
2.1.5 统计信息搜集的技巧
2.2 统计信息资料的整理
2.2.1 统计信息资料整理的基本概念
2.2.2 统计信息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
2.2.3 统计分组
2.2.4 分配数列
2.2.5 统计信息的汇总
2.2.6 统计图表
2.3 重点知识梳理
2.4 习题与实践训练
第3章 静态分析指标
3.1 总量指标
3.1.1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3.1.2 总量指标的种类
3.1.3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
3.2 相对指标
3.2.1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3.2.2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3.2.3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3.2.4 计算和使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3 平均指标
3.3.1 平均指标的意义、作用和种类
3.3.2 算术平均数及其计算
3.3.3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3.3.4 众数和中位数
3.3.5 计算和使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 标志变异指标
3.4.1 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种类
3.4.2 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3.4.3 全距及其计算
3.4.4 平均差及其计算
3.4.5 标准差及其计算
3.4.6 离散系数及其计算
3.5 重点知识梳理
3.6 习题与实践训练
第4章 动态分析指标
4.1 动态数列的编制
4.1.1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4.1.2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4.2 动态比较指标
4.2.1 发展水平
4.2.2 增长量
4.2.3 发展速度
4.2.4 增长速度
4.2.5 增长1%的绝对值
4.3 动态平均指标
4.3.1 计算动态平均指标的意义
4.3.2 平均增长量
4.3.3 平均发展水平
4.3.4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4.4 动态数列的分析和预测
4.4.1 水平型动态数列的预测——移动平均预测法
4.4.2 趋势型动态数列的预测——最小平方法
4.4.3 季节变动分析
4.5 重点知识梳理
4.6 习题与实践训练
第5章 统计指数
5.1 统计指数概述
5.1.1 统计指数的概念
5.1.2 统计指数的作用
5.1.3 统计指数的种类
5.2 综合指数
5.2.1 综合指数的概念和特点
5.2.2 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5.2.3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5.2.4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5.2.5 编制综合指数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5.3 平均数指数
5.3.1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5.3.2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5.4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5.4.1 统计指数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5.4.2 统计指数体系的双因素分析及其应用举例
5.5 重点知识梳理
5.6 习题与实践训练
第6章 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
6.1 抽样调查的一般问题
6.1.1 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6.1.2 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6.1.3 抽样调查的作用
6.2 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
6.2.1 简单随机抽样
6.2.2 机械抽样
6.2.3 类型抽样
6.2.4 整群随机抽样
6.3 抽样误差的计算
6.3.1 抽样误差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6.3.2 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6.3.3 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
6.4 样本数目的确定和抽样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6.4.1 样本数目的确定
6.4.2 总体总量指标的推断
6.5 重点知识梳理
6.6 习题与实践训练
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7.1 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7.1.1 相关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7.1.2 相关分析的内容
7.1.3 相关关系的种类及其计算
7.2 回归分析
7.2.1 回归分析的意义
7.2.2 一元线性回归
7.3 估计标准误差
7.3.1 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
7.3.2 估计标准误差的计算方法
7.3.3 估计标准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7.4 重点知识梳理
7.5 习题与实践训练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统计学都是人们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列宁同志曾经说过,“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万变的经济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要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认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知识与技巧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在总结编者多年从事统计教学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和要求,通过编写讲义并经课堂反复试用后编写而成的一本统计学入门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统计基础理论、统计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静态分析指标、动态分析指标、统计指数、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
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易学易教。本书作者都是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深知职业教育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理解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避开了繁杂的统计理论的陈述和公式推导:另一方面又兼顾到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形成学生易学、教师易教的特色。
2.工学结合。本教材的撰写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我国统计改革后所形成的新经验和新成果,强调统计方法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注重统计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全书通俗易懂,案例丰富,生动实用,工学结合得以体现。
3.体例新颖。全书采用一体化的格式撰写,每章开头设有学习导引;每一章节的正文都设有知识与技能分布网络,并按照职业类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程序,把所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每章的最后都安排了重点知识梳理、习题和实践训练,以及案例分析。
文摘 插图:

第1章统计基础理论
【学习导引】
统计是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统计的发展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科学管理水平。统计的根本特征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统计工作的方法、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增强对统计学的整体印象。
【知识与技能分布网络】
1.1统计和统计学的溯源
理论知识要点
1.1统计和统计学的形成
统计作为搜集、整理数据资料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结绳计数,用以统计每天打到的猎物数,以及进行食品的分配。到了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疆域的需要,进行征兵、征税,由此开始了人口、土地和财产统计。我国最早的统计资料是公元前2250年夏朝土地和人口数字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开始了对兵员、乘骑、车辆等反映军事实力的军备的统计。世界各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都有过各自的统计活动历史。例如,公元前3050年,埃及为建造金字塔,举行全国人口与财产普查;罗马帝国时代,人口出生、死亡都必须到寺院登记等。到封建社会,经济依然十分落后,统计发展缓慢。统计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统计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种专门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