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1770235/9787561770238
条形码:978756177023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杨国荣著作集
内容简介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内容主要包括:序,引论,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等等。显著的特色: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人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王学融合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在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这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地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10部同时出版于海外;在《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and West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种论著被译为英、德、韩等文在国外出版与发表。
编辑推荐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序
引论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
第二节 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
第三章 致良知说的分化
第一节 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
第二节 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
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
第四章 志(意)知之辨的演进
第一节 “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
第二节 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
第三节 “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
第五章 从良知说到童心说
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
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学的终结
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
第二节 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
第三节 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辩:启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第二节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第三节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第四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
附录 心理物
后记
新版后记
……
序言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一书是杨国荣同志的博士论文。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几位前辈专家曾给以肯定的评价,给他许多鼓励。部分内容在有关杂志发表后,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现在经作者修改后正式出版,相信它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作为他的导师,我对杨国荣同志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所花的辛勤劳动和其中的甘苦是了解的;对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研究能力,有信赖感;对他最后取得的成果,即这本著作,也是满意的。
我以为他这本著作有一些显著的特色: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人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了王学融合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在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这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地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当然,我说本书有这些特色,并不是说它完美无缺。在答辩时,已经有专家指出,“天泉问答”引起的纷争未及细论,是不足之处。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个青年人能写出这样水平的著作,已可使人赞叹“后生可畏”了!
不过,我还想在这里就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贡献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对杨国荣同志这本书,也可算是一点补充。
王阳明用“致良知”三字来概括他的全部学说。致良知说,我们可以不赞成,但其中包含有很有价值的见解,即关于工夫和本体统一、把真理了解为过程的思想,那是不能忽视的。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工夫,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在工夫中展开为过程。这意味着:本体论和智慧学说是统一的,而本体和智慧并非固定不变的东西,应把二者的统一了解为动态的统一,了解为过程。虽说“心一而已”、“理一而已”、“性一而已”,但理(或心或性)有一个发展过程,就如婴儿发育、树木发芽成长一般,最初的本原(胎儿、萌芽)虽具体而微,但要经过若干发育阶段,才能充分展现。这种以本体与智慧展现为过程的思想,是王阳明的独特贡献。
文摘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王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崛起于明代中叶。它的产生,以明中期的社会历史状况与理学的逻辑演变为其双重前提。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一 天理的困窘
1449年土木之变以后,明代社会开始由盛向衰转化,明初潜伏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露。首先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室、宦官与勋戚凭借政治上的特权大规模地侵占土地,是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的显著特点。据《明史》卷七十七记载,弘治二年(1489),仅畿内五处皇庄所占土地,即达一万二千八百余顷。1508年,明武宗继位后第一个月,即设皇庄七处,继而又增至三百余处。明代皂庄之多,超过了以往历代。皇室勋贵之外,官僚地主及地方豪族也相率掠夺民田。以明代中叶的福州为例:“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明史》卷二○三)土地的高度集中,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见其重。江南某些地区的租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繁重的土地赋役,使农民的生活日渐恶化,“有今完租,而明乞贷者”(《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面临土地日蹙、赋税日重的双重逼迫,大批农民被迫远离家园,或人野垦荒,或上山采矿。
后记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是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87年9月,1988年1月初通过论文答辩,随即被上海三联书店索去。但不久学术著作的出版便处于低谷,本书也直到1990年12月才面世。从完稿到出版,前后历时三年多。
本书出版后,韩国的阳明学会会长宋和教授与副会长郑仁在教授分别将其译为韩文,于1994年在韩国出版了二种韩文译本;海外的学术出版机构亦在稍后出版繁体字版。然而,由于上海三联书店初版仅印二千册,简体字本早已难以见到。近年来,学界的一些同仁每每建议重印此书,但因专注于另一些问题的研究,无暇它顾,遂使重印一事拖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