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

发布时间: 2010-02-16 21:42:48 作者: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

  • 市场价:¥21.00
  • 卓越价:¥18.20为您节省:2.80元 (87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
    共计价钱:¥55.00
    同时购买共计:¥47.4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ISBN:7214019620
    条形码:97872140196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内容为:在儒学发展史上,常州今文经学是值得重视却又少有研究的一派。作者对常州今文学派产生、兴盛的“内在理路”和“外部环境”做了互动的分析,认为18世纪的今文运动深深植根于区域性的社会活动之中。这《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实际是在深入探讨“思想”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变。它是一部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力作。
    作者简介 艾尔曼,1946年出生,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长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与日本文明史等。
    编辑推荐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代中文版序
    序论
    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地区的学派与宗族制度
    第一节 学术流派
    第二节 宗族与学派
    第三节 中华帝国晚期的宗族
    第四节 宗族与国家

    第二章 常州庄、刘两族
    第一节 庄氏家族的出现
    第二节 庄氏家族的崛起
    第三节 庄氏家族与明、清易代
    第四节 科举及第的世家
    第五节 庄、刘两族的亲属关系

    第三章 经世之学与常州今文学派
    第一节 唐顺之与常州经世之学
    第二节 庄起元与晚明庄氏遗产
    第三节 庄存与的经世学和举业建树
    第四节 学术官僚庄存与
    第五节 庄存与与和

    第四章 经学传统的重建
    第一节 常州的汉学
    第二节 常州易学
    第三节 庄存与与汉学
    第四节 庄存与的易学

    第五章 庄存与与公羊学
    第一节 《春秋》的功用
    第二节 明清之际的《春秋》研究
    第三节 庄存与与《春秋》

    第六章 从庄述祖到宋翔凤
    第一节 庄述祖
    第二节 庄有可
    第三节 庄绶甲
    第四节 宋翔凤

    第七章 刘逢禄与今文经学
    第一节 刘逢禄的仕途经历
    第二节 刘逢禄与汉学
    第三节 刘逢禄与今文经学研究
    第四节 刘逢禄的《论语》学
    第五节 刘逢禄与《左传》
    第六节 刘逢禄论何休

    第八章 法家与今文经学
    第一节 律与礼
    第二节 律与《春秋》
    第三节 《春秋》与案例
    第四节 经学、法律和新儒家
    第五节 今文经学的现实对策

    第九章 政治、语言和今文遗产
    第一节 政治危机与乾嘉易代
    第二节 语言的政治
    第三节 经世之学、变革与东林遗风的复兴
    第四节 政治学的语言
    结论
    附表
    一、明代常州庄氏家族主要支系表
    二、明代庄氏家族第二房主要支系表
    三、明清之际庄氏家族第二房谱系表
    四、清代庄氏家族第二房主要支系表
    五、明代常州刘氏家族一房、二房主要支系表
    六、清代常州刘氏家族主要支系表
    参考书目
    ……
    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文摘 宗族要保证自身长久不衰,就需要充足的经济来源,以保证族内有志青年接受长期儒家教育所需的开支。宗族内的所有天资聪颖的男性青年,要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科举考试,钱是关键因素。与寒门贫家子弟相比,那些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地方事务中,往往先天享有许多优越性。那些农民或者艺人出身的子弟,要与官绅人家子弟竞争,显然是极其艰难的。
    教育不只是社会身份的标志,在一个充斥着文盲或只会讲方言土语的社会中,那些掌握经典书面文字的人就拥有政治优势。家谱的编写、契约文书的制订,典当及其他经济契约的确定,都极需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所有这一切,惟有家族内部士绅精英才能提供。对于一个雄心勃勃、志在跻身中华帝国晚期社会等级序列的家庭,一个进入士绅阶层的文化模式是十分明确的。
    江南商人以赞助学术,支持扬州、苏州、杭州地区的学术活动闻名于世,其结果导致士商双方社会策略和文化兴趣的融合。中华帝国晚期,江南及其他地区商人在文化生活中位居前列。例如,要想区分扬州汉学界的盐商和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商人在地方,特别是常州、无锡等中心城市社会生活的成功,明显反映出商业利润与显赫社会地位的结合。经学的繁荣,以及图书收藏与出版的空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商人赞助的结果。
    为通晓儒家政治道德话语而掌握相关的语言工具和教育手段被视为保证宗族地位和声望久盛不衰的必要前提。科举中第及随之而来的封官授职使得那些与士绅关系最密切的人直接获得权力、声望。但是,地方性声望的扩散循着家族和血缘的不同脉络而逐步扩大,甚至那些家族内部的寒微成员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分享其他成员的声望。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