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

发布时间: 2010-02-16 21:48:11 作者: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忌行为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3042932/9787543042933
条形码:97875430429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忌行为》讲述了:你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吗?你经常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吗?因为爱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样替孩子包办一切吗……你曾经想过这些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生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却不是天生会行的。父辈们传习下来的经验,可能是错的;习惯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达到目的……金小格老师结合她多年在家长咨询和儿童教育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了200件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禁忌行为,从最贴近孩子心理、最符合众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出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让你不出家门,坐在家里就能获得200堂生动的儿童教育指导,把对孩子自发的教育,变成自觉的教育。
作者简介 金小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着独到的研究,被众多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为“小格老师”。
媒体推荐 为什么父母总是强迫孩子表演呢?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而不是强迫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对待孩子像对待自己的皮包一样随时随地的拿来炫耀!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父母对孩子阴晴不定、忽冷忽热会使得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变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父母的宝贝,什么时候是父母的“眼中钉”。
  ——《妈妈的阴晴脸》
在你想对孩子发火之前,坚定一个信念:我是在养孩子,不是在养“花”。在你爆发不愉决之前,告诉自己:我是爱孩子的,我是想让他成长,而不是想追究已逝的过错!
  ——《请问,您是在养孩子还是在养花》
孩子是因为信任你,所以才找你谈他的心事。他希望从你这里得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嘲笑。
  ——《爸爸,请不要嘲笑我》
编辑推荐 《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200个教育孩子的禁忌行为》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上一代教育我们的方式,不一定对;成为习惯的对待孩子的行为,也可能错;关心,不小心变成枷锁;爱,有时却成了伤害;一件事,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必读书
最符合孩子的心理!
最贴近父母的立场!
最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
家长是天然的,教育家是需要学习的!
目录
再哭!再哭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1
不听话,就让狼外婆把你吃了/6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用“死亡”来吓唬孩子你/9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11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孩子的事妈妈做了做主/14
我的孩子怎么了/15
老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19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孩子一哭就妥协/23
有目的地赞美孩子/23
下不为例啊/23
妈妈的阴晴脸/24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整天对孩子愁眉苦脸/25
打骂就像毫无预兆的雷阵雨/25
是我没本事/26
在孩子面前谈论“爆炸性”新闻/28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人是非/30
你该做作业了/31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对孩子的学习“大撒把”/33
假期比上学还累/35
强制性延长学习时间/36
不惜花费昂贵的择校费/37
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37
爸爸,请不要嘲笑我/38
用金钱“塑造”孩子/43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用“物质补偿”代替“感情补偿”/47
用金钱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48
总想了解孩子的全部/50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偷看孩子日记/54
“侦查”孩子的行踪/54
翻看孩子书包/55
偷听孩子电话/55
请问,您是在养花还是在养孩子
孩子的理想,我做主/60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激将法/61
不允许有一次“闪失”/63
别养小动物/64
炫耀孩子/67
“培养”攀比心理/67
把将来寄托在“命”上/67
自己玩,我很忙/68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忽视孩子爱的表达/72
不打你,但我不理你/73
不理会孩子的哭闹/74
对孩子太严肃/74
过分干涉孩子的衣着、发型/75
整天瞎臭美/78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零花钱是让你干这个的吗/80
就知道玩/82
不要成个“左撇子”/82
夸大孩子的天然缺陷/84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给孩子过失贴“老毛病”的标签/盯
数落孩子,连他的长处一并抹杀/87
再去爬那棵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88
觉得孩子的行为荒唐,嘲笑他/91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讥笑孩子胆小/94
当他人面指出孩子的不足/94
埋怨孩子淘气/95
总是命令孩子“干什么”、“怎么干”/97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反对孩子“逞能”/101
阻止他做力所能及的事/102
不好好学习,卖什么冰棍/104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105
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经济情况/106
替孩子陈诉“冤屈”/108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替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112
替孩子赔礼道歉/113
用“分数、名次”衡量孩子/115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成绩不好就否定一切/117
担任班干部,就会影响学习/119
妈妈,那是我的朋友,不是你的/122
类似不该做的一件事
不要跟这种人交朋友/124
……
……
序言 酝酿了许久,《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终于能够与大家见面了,能为小格的书作序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初识小格是在一次家长培训课上。
嫩黄色的针织休闲外套,蓝格子的民族风连衣裙,一头齐耳短发,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句话讲完,总有一个微笑,一个大大的微笑。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笑靥如花,绚烂无比”。
再转念一想又似乎不是这样,应该是笑靥如“阳”才对。看着小格自然、率真的笑脸,我感到了一股阳光,一股温暖的艳春三月的阳光。
如果用画笔来着色,我会选择橙色。透亮的、明丽的,又让你温暖,但是,又没有酷暑中太阳的灼热.以及让人避之不及的焦躁。
小格的第一堂课讲的是“爱是一门放弃的艺术”。她以诙谐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列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一个小女孩儿刚刚参加完同学的聚会,回到家里还没站稳,妈妈就开始凑过来问: “今天聚会上都有谁啊?有几个同学参加啊?你们聊什么了?做什么游戏了?快跟妈妈学一下游戏怎么玩的?吃什么了?,,面对妈妈的步步紧逼,女儿有点不耐烦了,冲旁边的妈妈皱皱眉头说:“妈,你就不能少问两句吗?打听那么多.我都不是小孩子了。我只是上同学家玩会儿,有必要跟你详细汇报吗?”
文摘 插图:


很多父母心里都觉得这个方法似乎还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一来操作简便。无论你是教授学者,还是工人警卫,无论你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句话总会说吧?扮个凶巴巴的样子,总会扮吧?跟文化水平无关,也没有太多的技巧性,并且是“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不像那些个“教育方案”、“教育秘籍”的,那么深奥,有时候,读都读不懂;二来,效果显著,好像所有的孩子都怕这招,一用准“灵”。
其实,这个方法有很多的弊端。
首先,容易使孩子胆小。
曾经有一则轶事:
一位宝宝的妈妈为了让孩子不淘气,就经常拿“警察叔叔”来了吓唬她。宝宝喜欢上一个消毒柜,每次宝宝一碰这个柜门,就会有家人在旁边吓唬:“警察叔叔来了,要抓你。”
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宝宝就再也不敢碰那个消毒柜了。
当时这位妈妈很得意,并且把这个办法告诉家人,一遇见不想让宝宝碰的东西,或者他们认为可能会给宝宝带来危险的东西,就采取这个办法。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爱动爱闹的宝宝真的变乖了,再也不乱碰周围的东西了。
可是,遗憾的事情也同时发生了,宝宝晚上睡觉经常在半夜里醒来,有一次,她只跟丈夫轻声说了一句话,就把宝宝吓哭了。宝宝甚至开始出现了厌食。后来,在医生的指引下发现,原来都是当初的“警察叔叔来了”惹的祸。多亏他们发现的及时,要不宝宝会患上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影响她以后的人生。
其次,容易造成对警察行业的误解。
经常用“警察”来吓唬孩子,也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对“警察”误解的种子,认为“警察叔叔”是坏人,并且会对警察职业造成反感,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以后孩子职业的选择。
读书人网 >家庭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