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11195143/9787811195149
条形码:97878111951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师道书系
内容简介 《种籽手记》这本书以生动、活泼的笔调,来描绘记录这群父母和孩子这些年来共同努力的历程,让这个位于乌来山间的教育改革实验小学真实的面貌清楚地浮现出来;也让关心种籽学苑,教育改革的读者,在了解台湾本土有这样一个改革的可能之余,可以再认真地深入思索:什么是对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在作者文情并茂的行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籽是尊重、信赖孩子的,它认真地倾听、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试图在其中找出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各种不同的学习课程当中,除了灌输知识的基本目标之外,同时也注重生活的实用性与培养独立思考的必需性。
经历过这样的洗礼之后,相信每个孩子都会认为学习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而且也一定能信心满满、乐观地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作者简介 李雅卿,1954年生,两个孩子的妈妈,很多孩子的老师,很多父母的朋友。台湾另类教育的标杆人物之一。 喜欢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喜欢太极拳、爬山、看云,更喜欢看到生命的正向转变。 政治大学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硕士。 曾任中国时报采访组、专栏组副主任;商业周刊副总编辑;参与主妇联盟和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的创建;前“台北市国、高中六年一贯自主学习中学实验计划”的主持人。 现在是“自主培力学园”主持人、“台北县种籽亲子实验小学”创办人、“自主学习促进会”的执行长。 著有“自主学习手册》、《自主学习六讲》、《校园青少年人权手册》、《异动中的永恒——纪念台北市自主学习实验计划》、《种籽手记》、《乖孩子的伤,最重》、《天天惊喜》、《北政实验手记》、《成长战争》、《快子?违禁物品》等。
目录
序/以天地为师,以师为友丁凡
前言/种籽——台湾本土的教育实验工程
第一章 信任与尊重
【卷一】自发性的成长来自深刻的信任
【卷二】做学习的主人
【卷三】不打、不骂,怎么让孩子听话?
【卷四】相信孩子,好难哪!
第二章 自由与界线
【卷一】界线不清难有自由与尊重
【卷二】不用拳头,怎么保护自己?
【卷三】学会开会
【卷四】种籽学苑的好学生是这样的
第三章 倾听、接纳与成长
【卷一】有谁了解我的心
【卷二】维护你良好的感觉
【卷三】别让好意造成坏结果
【卷四】接纳孩子≠接纳行为≠赞成孩子
第四章 无惧与承担
【卷一】追梦
【卷二】种籽的教师三头六臂
【卷三】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卷四】培养孩子对危险的敏感度
第五章 教学信念
【卷一】教育从孩子当下之所在开始
【卷二】学习,不要附加人为恐惧
【卷三】自身经历过的才算学习
【卷四】孩子自学时大人做什么?
第六章 开放学习区
【卷一】坐拥书城
【卷二】天宽地阔,山水有情
【卷三】种豆的小农夫
【卷四】总要看得过去才好
第七章 教学规划
【卷一】教学监督与专业自主
【卷二】园丁会议
【卷三】鱼人大海
【卷四】套餐和点菜
第八章 语文
【卷一】语文之路曲折难行
【卷二】把工具和欣赏分开
【卷三】我们为什么要学作文?
【卷四】明明不好的,老师为什么说好?
【卷五】文章也可以这样完成
【卷六】没有别人
【卷七】七彩缤纷的颜色世界
【卷八】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国家?
第九章 数学
【卷一】从经验进入数学的殿堂
【卷二】数学常常是这样学会的
【卷三】白云的数学经验
第十章 自然
【卷一】在自然中成长的孩子该学些什么?
【卷二】看小钓手大显身手
【卷三】山野小英雄
【卷四】理化世界多奇妙
第十一章 艺术与生活
【卷一】人人都是艺术家
【卷二】自主学习里的音乐空间
【卷三】成为自由自在的生活家
【卷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卷五】热闹滚滚的“赶集”大观
后记安全与自由的思索
附录种籽学苑简介
……
序言 每次碰到人们问我:“种籽是不是台湾的夏山学校?”、“种籽是不是德国史坦纳系统的全人森林学校?”、“种籽是不是美国父母参与的义工学校?”、“种籽是不是强调从'做中学'的技艺学校?”、“种籽是不是日本的绪川学校?”……时,我总是诚实地说:“是也不是。'种籽'是一个集所有教育理想、野心的新艺综合体,是台湾本土的教改实验学校。”
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别人的学校有什么不好,也不是对自己参与创建的学校有什么自得的骄傲,我只是忠于当年创校父母的想法以及这三年来它实际的运作和调整而已。
所有参与创校的家庭大都不会忘记,第一次在花园新城描绘种籽未来的形状时,我们曾经探讨过上面几个不同学校的特点,考虑是不是把它们移植过来。不过我们发现,上述任何一种教育理想虽然都好,但在台湾都有它时空及文化差异的限制,最后大家决定,“我们不要引入任何的单一权威”,让所有参与学校的师生们逐步创造出最适合台湾本土的教育模式吧。
1995年9月至1996年7月,我担任学苑苑长的两年时间中,所有努力的重点就是维持这样的空间和机会,让参与其间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作这样的探索和实验。1996年8月,我辞去苑长的职务,仍然担任种籽的教师迄今。
创校三年来,种籽终于长出了自己的样子。
我们有学生自主的选课制,却规定语文、数学必修;我们有教师的监督制度,却不准许审委会干涉教师的教学自主;我们有学苑的法庭制度,却将课堂秩序划出法庭审理范围,我们有全校平等的生活会议,却在学生安全部分,允许苑长一言推翻全部的讨论;我们向政府单位争得教学上的自主,却接受行政上的节制;我们有学生自选导师的混龄编班,却规定一年级采行包班制……
类似这样的折中做法,在种籽学苑处处可见。所以我常常说:“种籽其实是一种本土教育的大追寻,追寻在台湾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各种教育理想的可能平衡——学生自由学习与成人引导间的平衡;家长教育参与和教师教学自主的平衡;尊重与放纵、自由与规律、自然与人文间的平衡。”所以它是我见过维持教育理念中,最实际的执行设计之一。
有时家长或记者朋友会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种籽是你心目中的理想学园吗?”我往往诚实地说:“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在台湾没有实现的条件。不过目前的种籽学苑,一定是台湾社会的最佳可能,因为它是让最多人安心的教育方式。”
文摘 第一章 信任与尊重
卷二做学习的主人
种籽学苑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作主”。不但学苑的生活规范、环境维护,都由成员讨论,连班级导师、自己的功课表,也都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学苑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有上午的“规律学习时间”,孩子一定要进课堂上课,下午才是自由选课的时间。这是大人在制度设计时的妥协结果。因为刚开始,大人对孩子可以主动、认真学习的信心不够,也对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孩子的信心不足。
一年过去了,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和孩子们相处。期末总检讨的时候,有些老师说:“或许学苑应该郑重考虑全面选课的可能性。因为一年来我发现,孩子在上选修课时,态度认真,遵守课堂规矩,可是在上午'规律学习时间',就有严重的课堂秩序问题。”也有老师说:“我不知道怎么对孩子解释,上、下午不同的学习要求。为什么上午一定要进课堂上语文、数学、自然,下午却可以选课?难道上、下午的课程不一样重要吗?”
教师团谈了又谈,觉得无法自圆其说的制度很难维持,于是决定除了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需要做幼小衔接的过渡之外,其他的孩子全面选课。导师只负责在孩子决定他自己的学习计划时,和孩子谈一谈,最后的决定,还是让孩子来做。
可是老师们也觉得语文和数学不学不好,因为这两科是孩子进入文明世界、从事抽象思考的入门钥匙,尤其他们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操作练习,如果没有滴水磨石的工夫,很难建立他们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怎么办?
老师们决定“诚实”地办,也就是诚实地告诉孩子,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两科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学苑希望孩子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的语文、数学课来上。
当然这并不表示自然、艺术、工艺、体育、史地等课就不重要了。学苑开的都是国小儿童的基本课程,只是什么时候学、用什么速度、用什么方法来学,我们尊重孩子的判断和选择。
后记 长达一年的《种籽手记》即将完稿。1997年的春天,时局和学苑都有反省后的延续。
风雨三年,种籽学苑最大的稳定力量,来自内部第一线的教师。这些年轻人很多是从创校之初就到学校来的。学苑每一次的震荡,教师团都身在其中。但是不论理念的争议、迁校的辛苦,都没有使这些教师丧失继续工作的勇气。前后任的苑长辞职后,也都转任教师,成为教师团的一员。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种籽的教师如此稳定?我将心比心的说,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记不得在哪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人届中年,刚刚陪着他新婚重病的妻子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男主角,在妻子的丧礼后,牵着妻子和前夫所生的孩子在田野中散步。他对孩子说:“当我还是个男孩,我选择的是安全;当我成为男人,我选择的是自由。”
成立种籽,大部分的大人总是在安全与自由间摆荡,教师们讨论的重点也常是这个问题。
顺应主流,我们知道未来在哪里。那个天地虽然不一定让人喜欢,但是我们知道怎么应付;但是走一条未知的新路,虽然天地宽广,却有对未来不知的恐惧,常常让大人的脚步趑趄不前。最糟的是很多人希望鱼与熊掌兼得,既要有自由的快意,又要有安全的保证,而且希望罗马一日完成。以目前种籽的资源和心力,实在难以达到这样的梦想,可是现实的困难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或体会的。所以这种追求自由、探索新路所带来的痛苦,就这样一步步伴随着种籽办学的脚印,未曾或离。
无论校区的开放、学生行为的尊重与约束、课程的安排与自主、教学上的授权与担忧、共事者间的接纳和信任……总是在这个框架中轮回打转。可是这样一个学校,也就这样慢慢成形,逐步长出自己的模样和生命。
“这是一个'共业',无论好坏,我们都曾伸出双手,在中间做过一点事,也都发挥过一点影响。如果它还有存在的价值,自有生存的空间。如果没有,缘起缘灭,也就是了。”同属创校父母,这种“随缘自强”的心境和感受比较不同。
目前极端浪漫的自由主义在学苑中是不存在的。大人们从孩子的身上深切感受到安全的需要,所以这半年来,教师团通过学校的法庭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运行。但是我们不要让“应然”凌驾于“实然”之上,每位孩子都一定是独立的个体,成人必须虚心地学习如何了解他们,接受每位孩子的独特性。并协助他们在人我之间,培养自由的心灵,保持自由的能力。
所以种籽在做的,不是普通的知识教育,也不是培养孩子基本的谋生能力,让他们卷入现有世界,成为捍卫现有主流价值的尖兵;我们希望让每位孩子都能保有与生俱来的向善、向上的本能,对生活保持觉知,了解生命变动的本质,敢于追寻和探索。
这和孩子的资质无关,和家庭的社会地位无关,也和实验或不实验无关。
三年来,我的眼睛看到多少孩子从惊惧到自信,从退缩到亮丽;我的心也感受到多少成人从冷漠到温暖,从亲子间疏离逃避到欢喜面对的转变。同时,我也看到多少因内心的忧疑、依赖、恐惧而致退转,或因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得不离开我们的朋友。
新春,走在山色青青的石阶上,眼前浮起的是第一次在毛毛虫基金会举办办学说明会的场景;给我们最大信任与支持的尤清县长、邓运霖局长和郑端容校长;从未谋面却慨然借地,让我们得有第一个栖身之所的陈炳杰董事长伉俪以及奔走各方创校前期的父母和为这个学校催生、担保,不断督促大家进步的黄武雄教授、朱建正教授、杨茂秀教授等学术界的先生们。无论大家的意见是否一致,能有这么多人关心,虽然辛苦,其实幸福。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变,也证明我们创校当时的乐观是对的。但是人(包括我自己)常常有疲惫、脆弱、不明的时候,支撑下来的,就只是对生命的积极信任而已。
学苑的中学部因为各种实质的困难暂缓开办。我们的孩子小学毕业后就要进入体制世界。如果我们的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能够察觉人、物之真相,我们的心就没有恐惧、没有束缚,于是我们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和平与爱。
这不是什么新的道路,只是看自己愿不愿意真的去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