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触摸教育

发布时间: 2010-02-16 22:01:39 作者:

 触摸教育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303098880
条形码:97873030988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京师教育随笔

内容简介 《触摸教育》讲述了:让我们为教育这条船喊喊号子吧!这条船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教育是件如履薄冰的事,稍有不慎就有心灵受伤,请用心触摸教育,摸到她的脉,才会懂她的心。
作者简介 张圣华,男,山东人。现任中国教育报编委,记者部、发行部主任。 2000—2005年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 2005—2008年任中国教育报人文中心主任。 曾组织全国城市教师阅读状况大型调查并主持“重读陶行知”活动,使全国阅读陶行知人数大增。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把童年储藏起来》《让九亿农民捧起书本》《大宋的话语权》等文章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主编《陶行知名篇精选》《大师背影书系》《教育寻根丛书》。其中,《陶行知名篇精选》和《教育寻根丛书》中的《过去的教师》为近年畅销书。
编辑推荐 《触摸教育》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教育快评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
教育回头看的理由
警惕有人在戏弄教育
不准感动
关于“问”的纠缠
你凭什么做教师
空洞是一种危险
劝读与自读
爬坡式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冲击
引进谨防水土不服
对教育的理解就像淘金
“特级”教师真的好品牌
推荐图书的正道
如何解“作文之难”?

深度观察
今天怎样设计“成长书单”
把童年储藏起来
仰望与断想:在大师背影之外的地方
我们迷路了吗?
基层教育研究者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我们能否从教材中“突围”?
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
没有不会作文的孩子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关于语文课文的选法
呼唤个性化作文的时代潮流——《新作文》主编赵学文谈作文的重新定位问题
同学少年时正当御风云——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引发大学生人生观讨论
9天,看见的是另外一个民族的眼睛——第三次中国高中生访日代表团访日侧记
当代急唤阳光作品——一份调查表引发思考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
“教师专业素养基本书架”
为教师读专业素养图书找门道

与名家对话
谁在启发教育思考——访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
在怎样的尺度下诊断课堂?——访杨九俊先生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
教育创新先要有新理念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教育的思想支撑——访《外国教育家评传》编委、第四卷主编单中惠教授
这门课程该来得再早点——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生涯规划》著者黄天中先生
参与式教师培训:旨在造血——访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教授
在爱心之上构建民主精神
让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关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对话
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访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
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杨耕教授谈《马克思传》
以坚硬的笔写出百年巨痛 ——访《台湾风云》作者阎延文
培养中国读书人口
一只半翅膀的低空飞行 ——2006年度教师用书出版发行盘点
教师用书选题空白与2006年度期待
在惊喜与遗憾中蹒跚成长
教材租型问题变得越来越酸
什么是真正的科普状态
怎样在中国培育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广东图书市场考察记
作文类期刊今朝“变脸”
“老夫子”唐装西裤闯内地,孩子们是否买账?

人物特写
刘让贤:扎根青藏高原的教育坚守者
正在走远的东史郎
附一 地震时期教育特别报道
我们受灾了,但我们更有力量了——绵阳教育救灾突击队纪事
我怕误了孩子们的高考——东汽中学教导处负责人王成杰的心事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绵阳九州体育馆北川教师安置点纪事
老师,请给自己一个悲伤的机会
附二 人文追问
大宋的话语权
“朕且退矣”:大宋皇帝的“内禅”绝招
以假治国
对中医进行文化拯救
国医大师张灿王甲眼中的中医振兴大道
在家乡的梨枝上摇
我的导师滕咸惠先生
红桃K
欧洲行随想
……
序言 说起来,我是老教育了。
1984年就开始教高中一年级语文,一直教到高三。那时,学生差不多与我同龄。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真的不会当老师,而且与为人师表差得太远,说我误人子弟也不过分。好在我教得班里的学生语文高考成绩并不比别的班差。这使我有了块“遮羞布”。
我终究还是没有在教育中浮出头来,转眼就是20多年了。现在还在为教育着急上火。
在中国教育报也已经16年了。这里体制宽宏,不难为人才,想走就走。剩下我这样的,肝火越来越旺,白发越来越多,声音早已嘶哑,眼神也越来越不对劲儿。
翻看十年来的教育报合订本,吃惊地发现,有那么多话题多年来是重复的,新鲜的东西并不多。这让我感到有些悲凉。不知道这些年来,自己在忙什么。
这样想着,觉得这么多年来被绑架了。被教育绑架了。被押着转圈。
当听到有家长咬牙切齿骂教育时,我的脸就发烧,仿佛被骂的是我。又安慰自己:级别不够,别揽骂。但,当每天见女儿哈欠连天还在写作业时,我也想骂谁。我最担心女儿误了健康。
这么多年,自己嘶哑着嗓子,毫无章法地为教育喊着。细听听回音,是那么微弱;回头看看,足迹也不太清晰。我又安慰自己:在教育这条大船上,除了喊喊号子,自己徒手又能做什么呢。
文摘 教育快评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
中国关于陶行知研究的各类协会好像已有数十家。这似乎证明我们对陶行知有多么尊重和重视——有那么多人都在研究他,陶公地下有知,当有所感动。
不幸的是,据笔者调查,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
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陶公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但不幸的是,陶行知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远去或走样。他正在被过分的学术化所矫饰,正被圈定在研究所和某些学会的龟脑或纸上,为研究者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而服务着;而外面的教育行为正在变本加厉地背叛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恍若隔世。孩子们进入学校似乎就像进入了舞台,把自己装扮起来,做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们表演着,如鹦鹉般说着台词;就是他们的作文,也在矫揉造作地抒发着不知谁心中的感情。真?多么遥远的字眼啊。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