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6218877
条形码:97878062188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农艺节水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节水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对雨水利用关键技术、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及增产增效机理、不同作物耗水特征与需水指标体系、水肥耦合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应用。可供从事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保水剂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不同保水剂用量对旱地小麦增产效应及降水利用的影响
不同保水剂玉米耐旱性试验研究
保水剂穴施对红薯增产效应的影响
秸秆覆盖和保水剂施用对小麦玉米两熟制水分利用的影响
营养型抗旱保水球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营养型抗旱保水球配方研制及制造工艺
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第二部分 保水剂增产增效机理研究
保水剂对土壤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保水措施对小麦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
保水剂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农业生产中保水剂经济有效需求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沃特多功能保水剂保水性能研究
PAM的土壤保水性能研究
施用不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研究
第三部分 作物耗水特征及需水指标研究
不同补灌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研究
作物需水量研究进展
小麦生育期不同保水措施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河南主栽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
小麦抗旱性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河南丘陵旱地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特征研究
原状土柱模拟条件下作物耗水量研究
旱地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作物阶段耗水规律研究
不同生育期限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河南省不同农作物有限灌溉技术研究
不同小麦品种节水增产效应分析
第四部分 雨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体系的建设问题
耕作对土壤人渗性能的影响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措施的土壤水分特征
宁南黄土丘陵区集雨补灌节水农业效益评价
旱作农业区不同田间集雨措施应用研究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
保水剂对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光合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河南省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现状调查
试论雨水集蓄与节水农业
河南省旱作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五部分 作物水肥耦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不同专用小麦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养分吸收特征研究
氮肥分期施用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肥条件下旱地小麦水肥利用率研究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建立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持续发展模式
通许县中低产田的现状与提升技术研究
……
序言 河南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水资源缺乏的省份。据水利部门统计,2004年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为404.9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12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5,每公顷耕地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205m3。我省常年缺水额达30亿~50亿m3。但全省水分利用效率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地下水超采严重,全省地下水开采量近130亿m3,占全省总供水量的67%,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1/8。由于对水资源缺乏科学认识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省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已由1982年的2230km2扩大到l万km2,占平原区面积的11.3%,不少漏斗区的地下水埋深超过20m,并以每年O.5m的速度递增。这已经造成了大量机井报废、泉水枯竭、湿地萎缩、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给群众生活和人民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发展节水农业,建立我省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和作物需水指标体系,才能够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促进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有机统一。
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和水资源状况,国家科技部在我省实施了“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02AA224291)和“绿色环保多功能节水制剂”(2006AAl00215)等863节水农业项目,河南省科技厅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设立了相关的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借助这些项目的支持和顺利实施,相继开展了雨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不同农作物需水耗水特征及需水指标体系、保水剂产品研制与应用等一系列研究。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尽快将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产品服务于“三农”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特将近期研究的相关技术组装成册。《农艺节水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一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保水剂应用技术;第二部分则对保水剂的增产增效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部分对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不同技术条件下农作物耗水特征及需水指标进行了研究与应用;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旱作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第五部分对平衡施肥和水肥耦合技术进行了研究。可供从事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文摘 营养型抗旱保水球配方研制及制造工艺
王洪伟 武继承 郑惠玲 褚小军
(1.郑州市乳胶玻璃丝布厂,郑州450041;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450002;3.河南省土壤肥料站,郑州450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保水剂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营养型抗旱保水球配方研制及制造工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详细叙述了营养型抗旱保水球的制造工艺与方法步骤以及产品的主要性能。
关键词:保水剂 问题 研究思路与方法 制造工艺与方法步骤 性能
1 研究背景
目前,全世界生产的各类高吸水材料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以有机单体(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原料的全合成型;二是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纤维素接枝改性型;三是以淀粉为原料的淀粉接枝改性型;四是以天然矿物质等(如蛭石、蒙脱石、海泡石等)为原料的天然型。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曾经有40多种各式各样的保水剂,但由于以下原因:一是工艺技术问题导致产品观感不好、质量不稳定;二是没有考虑农业上应用的特点,保水剂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上效果不稳定、性能不稳定;三是受原料、生产工艺、产品价格等多因素的影响,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上的示范、应用一直处于徘徊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保水剂的开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高潮,但农用保水剂产业化的难度相当大:一是单纯以有机单体为原料的保水剂产品,生产成本高,农民难以接受;二是在复合型保水剂与新型抗旱剂的技术配方、生产工艺及技术标准化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开发;三是现有的保水剂产品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时技术性强,在使用方法的掌握上需要做一定的培训指导工作。另外,目前生产的保水剂多呈粉末状、薄片状、纤维状、液体状,并以粉末状应用为广。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使用方便的着眼点出发,寻求可降解的高分子吸水材料、土壤矿物质、粉煤灰和植物营养成分等有机结合的解决途径,探索外壳与内核有机结合的复合型营养保水剂的研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可以按要求制成不同规格的成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