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长江三峡工程围堰蓄水期(2003~2006年)

发布时间: 2010-02-16 23:30:59 作者:

 长江三峡工程围堰蓄水期(2003~2006年)水文泥沙观测简要成果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0845684X/9787508456843
条形码:97875084568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三峡工程2003~2006年的泥沙原型观测资料编写而成,力求客观地反映围堰蓄水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实际情况。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观测成果所显示的三峡工程上下游泥沙冲淤变化的实际状况,虽可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得出一些初步认识或受到一定启发,然而,由于泥沙的冲淤变化及其影响是一个逐步累积、长期的过程,而这4年又是中水或枯水少沙年,未发生大水大沙入库的条件,因此至今的实践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尚不能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得出全面的结论,更不能由这几年的观测成果随意外延出对未来形势的估计或期盼。全面、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更长年份的观测与分析。
目录
前言
1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简介
1.1 上游来水来沙
1.2 水库的长期使用
I.3 水库变动回水区航道、港区的泥沙淤积
1.4 水库淤积引起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洪水位抬高
1.5 坝区泥沙淤积问题
1.6 坝下游河床冲刷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航运的影响

2 水库运行与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概况
2.1 水库运行情况
2.2 水文泥沙原型观测概况

3 主要观测成果
3.1 长江三峡上游水沙变化
3.2 水库淤积
3.3 坝下游河道的水沙变化与河床冲刷演变

4 泥沙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1 泥沙冲淤对航运的影响
4.2 下游河道冲刷对防洪安全的影响
4.3 坝前泥沙淤积对发电的影响

5 以往研究成果的初步检验
5.1 入库水沙条什
5.2 水库淤积计算
5.3 坝下游冲刷计算
5.4 坝区原型观测与实体模型试验成果的比较

6 结语
6.1 几年来的主要观测成果和初步队识
6.2 展望
参考文献
……
序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大坝位于长江干流三峡河段的西陵峡内,地处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km处。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相应的静库容393亿m3,防洪限制水位145m,相应的防洪静库容221.5亿ms,对长江中游防洪具有显著作用。水电站装机容量1 820万kW,年平均发电量847亿kW?h。改善库区航道约600km。 三峡工程于l 993年开工,1 997年大江截流,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依靠大坝与右岸施工围堰拦截滚滚江流。2003年6月10日坝前水位由建库前的约70m升高到135m。同年6月船闸开始试通航,7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三峡水库开始发挥其综合效益。2006年6月三期上游围堰拆除,大坝全线挡水。同年9月20日库水位开始抬升,1 0月2 8日水位达到155.68m,相应库容为233亿m3。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称为围堰蓄水期。
  围堰蓄水期库水位维持在135(汛期)~139m(非汛期),形成库容约1 20亿~1 40亿m3的巨大水库。水库回水末端达到涪陵市李渡镇,回水长约498km。在此期间,三峡工程除进行第三期施工和枢纽试运行外,还开展了大量原型观测工作,监测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水库的环境影响。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是泥沙原型观测。
文摘   1.6坝下游河床冲刷对长江中下游防洪、航运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发生大量淤积,出库泥沙含沙量显著减少,下泄水流挟沙能力不饱和,河床将发生长时期、长距离的冲刷。在冲刷过程中,一方面河床表面的细颗粒泥沙被冲走,床沙变粗,抗冲能力增强;另一方面水面坡降变缓,水流冲刷能力削弱。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水库排沙的逐步增加,水库下游的冲刷速率将逐渐降低,直至停止冲刷,并逐渐回淤,达到新的冲淤平衡。此过程将持续几十年,河床冲深若干米。例如,长江科学院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的累计冲刷量在运行40年后达到最大值(25亿t),此后冲刷量逐渐减少。
  河床的冲深,将使水位降低,有利于河道的防洪。但是,由于沿程冲淤变化随时随地而异,伴随冲刷的发展,有可能出现局部河势变化、冲刷某些堤段基础、出现新的险工段;或河道展宽,造成河岸崩塌、危及防洪工程;也可能形成局部的碍航河段。为克服这些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固已建护岸工程和制定河势控制规划,实施河势控制工程,维持河势的长期稳定;为解决坝下游河道可能出现的碍航问题,抓紧研究并确定宜昌至杨家脑河段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方案,分期实施,并对杨家脑以下长江中游浅滩河段,加强浅滩演变规划,结合长江中游河势控制规划,分期实施各浅滩整治工程。图1—9为上荆江护岸位置示意图。
  上述问题是针对三峡工程的长期运行而提出的。由于2003~2006年的围堰蓄水期仅历经4年,其库水位最高仅达139m,水库回水长度约498km。因此,有些问题不可能出现,例如,重庆主城区河段此时尚在回水范围以上,属于自然河道,三峡工程对其防洪与航运的影响不可能存在;有些问题在此短短4年中仅是初露端倪。因此,本书不可能涉及上述所有各方面的问题。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