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52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7524839/9787807524830
条形码:97878075248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阳明学刊(第4辑)》内容简介:儒家经典的权威近百年来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压力和震荡动摇,简孝平对《诗经》价值的重新评价代表了重建儒家经典地位的一种诠释学努力方向。朱慧芸认为张载哲学思想中的形上本体乃是“太和”,而不是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的“气”或“太虚”;“气”与“太虚”的争论本属无谓,因为“太虚”本质上就是“气”。
编辑推荐 《阳明学刊(第4辑)》是由巴蜀书社出版的。
目录
阳明学研究
论王阳明龙场“吏隐”
王阳明论“熟”——一个新向度的意志考量
阳明易之体用观探微
阳明子的冥契主义
哲学革新创造性的来源——王阳明与库萨的尼古拉跨文化经历比较
王阳明论“中和”
《王阳明年谱》史料及刻印勘误
王阳明“本体工夫之辨”在明清之际的学术走向——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中心的思考
王阳明与十六七世纪的《大学》研究
儒学与中国文化研究
重估《诗经》的价值——《周南》乐章三例
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
“太和所谓道”——对张载哲学研究中“气本论”的质疑
状元首辅费宏提倡移孝作忠且恪尊王守仁及朱熹
儒学平民化的一次尝试——论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
泰州王学后劲焦的儒学思想
儒学与现代性研究
周易哲学文化与现代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
义利之辨——儒家正当性优先原理
政治儒学——缘起、困境和出路
对话与讨论
视野交融下的哲学、宗教与科学——答香港城市大学邝振权教授问
佛学研究
海德格尔的“它”与禅者的“他”
印顺佛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歧义
编后记
……
文摘 从整体上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儒家思想中“孝”的内容变宽了,宽泛意义上的孝既包括“孝父母”、又包括“无后”,“无后”进入了孝的范围,“无后”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因素了。客观说来,家族的传承、血脉的延续的确离不开“后”,古今中外都离不开这一问题;如《圣经》中也有为了家族传承而做出权变的例子。舜的“不告而娶”并非完全不合理,当时的困境似乎也难以找出更好的措施,孟子的解释也并非完全是强词夺理,我们也不能过分苛求古人。问题是:一,舜的行为的确是特例,违背了世俗、违背了孟子所要求的“顺”;孟子的解释也是权变、不能替代甚至否定常规,这也就难以避免当时以及后人对舜(孟子)的批评了;舜(孟子)的言行与批评声音都有其道理,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的取舍,很难说哪一方获得了非负即胜的成果;从这一角度说,孟子的辩护显然没有做到无懈可击、舜也就没有真正完美无缺。二,就“无后为大”而言,虽然它不符合原有孝的内容,但也并非毫无根据、并且不与孝的其他内容根本冲突,因而也就被后人所接纳,甚至还成了引用较多、影响较大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孝敬、孝养和孝顺都是下对上,而无后却是上对下的;虽然“对上”和“对下”相加就完整地反映出了家族繁衍的链条;但“对上”和“对下”毕竟是两个方向;严格说来,说孝敬、孝顺是通的,说“孝后”却是不通的。
就儒学所认可的众多孝子形象而言,虽然舜是首孝,但舜与其他孝子被列人的原因似有不同。如果说舜的“不告而娶”是正确的,那很难完全避免“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合法化、或者它很容易合法化,这引发的混乱恐怕将是灾难性的;如果说无后是大不孝,在后来的孝行中“郭巨埋儿”也就是大不孝了,也就绝对不能进入二十四孝的行列了,而郭巨埋儿恰恰是二十四孝的典范之一。
后记 去年时逢王阳明龙场悟道五百周年,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活动。本辑阳明学研究专栏隆重推出八篇重要论文,也可看成是学术纪念活动的再继续。值得一提者,朱晓鹏分析了王阳明在龙场的“吏隐”生活,以为本质上仍是儒道圆融精神境界的反映。杨建祥指出“熟仁”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代表了朝向本体的心学工夫的不可或缺的实践化自觉形态。高源贵讨论了王阳明晚年“良知即是易”命题的思想来源,或许后来也感染了黔中大儒孙应鳌的相关论述。陈复从冥契主义人手讨论王阳明的心路历程,当大有裨于心学理论体系的理解或诠释。德国学者大卫巴拓识比较王阳明与德国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的文化经历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更拓宽了王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或跨文化眼界。其他如龚晓康、李丕洋、张宏敏、涂耀威等人的文章均可一读,阳明学研究空间的广大从他们的诠释亦可略窥一斑。
儒家经典的权威近百年来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压力和震荡动摇,简孝平对《诗经》价值的重新评价代表了重建儒家经典地位的一种诠释学努力方向。朱慧芸认为张载哲学思想中的形上本体乃是“太和”,而不是学术界已形成共识的“气”或“太虚”;“气”与“太虚”的争论本属无谓,因为“太虚”本质上就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