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111264827/9787111264828
条形码:97871112648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华章图书
内容简介 《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强电类工程实际的特点,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包括电磁下扰的产生和电磁兼容的实现技术,以及一些常见的电磁干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第1章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电磁干扰源及其危害;第2章介绍了传导和辐射两类干扰的产生机理;第3~5章介绍了接地、屏蔽和滤波三种主要的电磁兼容技术;第6章介绍了电磁干扰的发射和敏感性测量技术;第7—9章结合实际,具体介绍了静电防护、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和浪涌抑制技术:第10章介绍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一些典型的电磁兼容问题。《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强电类工程实际的特点,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包括电磁干扰的产生和电磁兼容的实现技术,以及一些常见的电磁干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1.2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 电磁兼容性概念
1.2.2 差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1.2.3 分贝单位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1.2.4 电磁干扰三要素
1.3 主要的电磁干扰源
1.3.1 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1.3.2 自然干扰源
1.3.3 人为干扰源
1.4 电磁干扰的危害
1.4.1 电磁干扰对电气、电子设备的危害
1.4.2 电磁能量对易燃易爆装置的危害
1.4.3 电磁干扰对燃油的危害
1.4.4 电磁能量对人体的危害
第2章 电磁干扰传输和耦合理论
2.1 电磁干扰的传输途径
2.2 传导耦合原理
2.2.1 电阻性耦合
2.2.2 电容性耦合
2.2.3 电感性耦合
2.2.4 传导耦合的综合考虑
2.3 辐射耦合原理
2.3.1 辐射场强
2.3.2 辐射耦合方式
2.3.3 电磁辐射对电路产生的干扰
2.3.4 减小辐射干扰的措施
第3章 接地技术
3.1 保护接地和信号接地
3.1.1 接地的含义和类型
3.1.2 保护接地
3.1.3 信号接地
3.2 电路和系统接地方式的选择
3.2.1 单点接地
3.2.2 多点接地
3.2.3 混合接地
3.3 地线回路中的干扰及抑制技术
3.3 1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3.3.2 抑制地环路干扰的技术
3.4 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3.4.1 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选择
3.4.2 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第4章 屏蔽技术
4.1 概述
4.2 电场屏蔽
4.2.1 静电屏蔽
4.2.2 交变电场屏蔽
4.3 磁场屏蔽
4.3.1 低频磁场屏蔽
4.3.2 高频磁场屏蔽
4.4 电磁屏蔽
4.4.1 电磁屏蔽的原理
4.4.2 传输线理论和屏蔽效能分析
4.4.3 屏蔽效能计算的解析法
4.4.4 薄膜屏蔽和多层屏蔽
4.5 孔缝泄漏的抑制措施
第5章 滤波和滤波器
5.1 概述
5.1.1 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及频率特性
5.1.2 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点
5.1.3 滤波器的分类
5.2 反射式滤波器
5.2.1 低通滤波器
5.2.2 高通滤波器
5.2.3 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
5.3 吸收式滤波器
5.3.1 吸收式滤波器的原理及应用
5.3.2 铁氧体抗干扰磁心
5.4 电源电磁干扰滤波器
5.4.1 电源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网络结构
5.4.2 电源电磁干扰滤渡器的安装
5.5 有源滤波器
第6章 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6.1 铡试场地
6.1.1 开阔区域测试场地
6.1.2 屏蔽室
6.1.3 电波暗室
6.1.4 混渡室
6.2 主要测试设备
6.2.1 传导干扰测量探头
6.2.2 天线
6.2.3 电磁干扰测量仪/频谱分析仪
6.3 电磁干扰发射测量
6.3.1 传导发射测量
6.3.2 辐射干扰发射测量
6.4 电磁干扰敏感度测试
6.4.1 传导干扰敏感度测试
6.4.2 辐射干扰敏感度测试
第7章 静电干扰及静电防护
7.1 静电的产生
7.1.1 摩擦起电
7.1.2 感应起电
7.1.3 人体静电起电
7.2 静电放电
7.2.1 静电放电的类型和特点
7.2.2 静电放电模型
7.3 静电的危害
7.3.1 对可燃物的危害
7.3.2 对人体的危害
7.3.3 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7.4 静电干扰的防护
7.4.1 静电接地
7.4.2 静电放电的防护
第8章 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
第9章 浪涌抑制技术
第10章 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电气、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问题日渐突出。电磁兼容的应用范围涉及所有用电领域,现代工业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用电设备都需要解,决电磁兼容问题,以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安全工作。
电磁兼容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实用性很强。本书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强电类工程实际的特点,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包括电磁干扰的产生和电磁兼容的实现技术,以及一些常见的电磁干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本书第1章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电磁干扰源及其危害;第2章介绍了传导和辐射两类干扰的产生机理;第3~5章介绍了接地、屏蔽和滤波三种主要的电磁兼容技术;第6章介绍了电磁干扰的发射和敏感性测量技术;第7~9章结合实际,具体介绍了静电防护、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和浪涌抑制技术;第10章介绍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一些典型的电磁兼容问题。
本书是作者在面向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林福昌编写了第1~3、6、7章;李化编写了第4、5、8~10章。戴玲、何正浩、钟和清、陈耀红、刘毅、李倩、鲁万新、李文婷、周益峰等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全书由林福昌统稿。
由于电磁兼容技术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大类,服务对象广泛,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气和电子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气和电子设备在正常运行的同时,也往外发射有用或无用的电磁能量,这些能量会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这就是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严格地说,只要把两个以上的电气元件置于同一环境中,工作时就会产生电磁干扰现象。在两个系统之间会出现系统间的干扰,如真空吸尘器或其他带直流电机的家用电器工作时,在电视机屏幕上会有“条纹”出现。在系统内部各设备之间会出现干扰,如汽车内自动点火系统对车内收音机的干扰,雷达发射机对雷达接收机的干扰等。在同一电子设备的各部分电路间也会存在相互间的干扰,如数字电路对共用同一电源的低电平模拟电路的干扰。
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电磁干扰源(如雷电)有可能使系统或设备的工作信号产生畸变。当工作信号很弱时,就会严重影响信号的准确传递,如电气设备绝缘内部的局部放电信号,由于信号非常微弱(电流为微安量级),常常会因受到无线电、其他运行的高压设备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测量。当电磁干扰能量较大时,会使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发生有限度的降级,甚至可能使系统或设备失灵,干扰严重时会使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如在一个民用机场的综合办公楼里,安装了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会随时丢失数据或存储错误数据,后来发现问题是由于当机场监视雷达辐射到这个综合办公楼时,系统被同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