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陵书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806942963
条形码:97878069429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近代佛学丛刊
内容简介 《佛教各宗大意》敷义明澈,属辞精简,其将大有裨于学者之解行,盖不待语矣。其尤善者.则不囿于台、贤、密尊自卑他之教判,亦不涉乎性、相、禅是此非彼之论调,而又能辑归其类,有其统绪,此可见居士学无常师,与辩才慧业之闳肆也欤!惜予又溯江赴汉,不及尽读,居士坚请序之,乃勉题数语于简端云尔。
编辑推荐 《佛教各宗大意》:近代佛学丛刊。
目录
释迦牟尼佛略传
一、创诞
二、幼学
三、婚对
四、厌俗
五、修道
六、自觉
七、成道
八、教化
九、示寂
印度佛教史纲
一、结集法藏
二、第二结集
三、第三结集
四、小乘二十部之分立
五、迦腻色迦王朝之佛教
六、大乘之兴起
中国佛教史纲
一、佛教之东被
二、初期之传译
三、苻、姚二秦之佛教
四、两晋之佛教
五、南北朝之佛教
六、新宗派之开立
七,唐以后之佛教
俱舍宗大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第二节 此宗之位置
第三节 此宗之典籍
第二章 诸法概论
第一节 七十五法
第二节 三科
第三章 因果论
第一节 六因
第二节 四缘
第三节 五果
第四章 有漏因果
第一节 有漏缘
第二节 有漏因
第三节 有漏果
第五章 无漏因果
第一节 无漏缘
第二节 无漏因
第三节 无漏果
第六章 无我略说
唯识宗大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此宗之名义
第二节 此宗之略史
第三节 此宗之典籍
第四节 此宗之教判
第二章 诸法概论
第一节 百法
第二节 蕴、处、界三科
第三章 法相义
第一节 五法
第二节 三自性
第三章 唯识义
第一节 八识
第二节 二无我
第五章 杂染义——流转义
第一节 三道——三杂染
第二节 十二有支
第三节 二种生死
第六章 清净义——还灭义
第一节 此宗之修行
第二节 修行之机根
第三节 人道之次第
律宗大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第二节 此宗之教判
第三节 《四分律》大纲
第二章 此宗之律学
第一节 律
第二节 止作二持
第三节 止持义
第四节 作持义
第三章 此宗之行果
成实宗大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第二节 此宗之部属
第三节 《成实论》大纲
第二章 此宗之教义
第一节 真、俗二谛
第二节 人、法二空
第三节 苦谛义
第四节 集谛义
第五节 灭谛义
第六节 道谛义
三论宗大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第二节 此宗之教判
第三节 《中论》大纲
第二章 此宗之教义
第一节 真俗二谛
第二节 八不正观
第三节 中道实义
第四节 缘生无性
第五节 破显二门
第三章 此宗之行果
第一节 行法
第二节 果位
第三节 绝待涅
第四节 佛身、佛土
禅宗大意
第一章 绪论
天台宗大意
华严宗大意
密宗大意
净土宗大意
……
序言 《佛教各宗大意》,黄居士忏华之所著也。居士于民国十五年之夏,访予上海寓园。予始识之。然于未面前,固尝见居士关于佛学之论述矣。一谈之下,曾涉及各宗判教之得失,辄相莫逆于心。自是以后,于京组中国佛学会,于沪办中国佛教会,皆历经相与研讨商略者也。居士于从政之暇,恒时时为佛学之精究,顷年遂有《佛教各宗大意》之编撰。每成一种,即出嘱校订,但予来去新京,每匆匆未获终卷。兹已全书纂竣,共计有四辑:一辑为俱舍、唯识、律宗三种,二辑为成实、三论、禅宗三种,三辑为天台、华严二种。四辑为密宗、净土二种。前加佛传、史纲为序辑,而冠之以导言,条理井然矣!此之各宗,诚为梵、华二土佛教之所汇,然各系方俗时化,在今殆将成历史之陈迹,故各宗学之研究,无异佛学史之研究耳。第笃行之士,得其一宗,厘然有当于意,亦未始非起信趣修之一种方便。其能遍探异文,以究教原,综观各宗以通化演者,则尤为时机之所尚。
此书敷义明澈,属辞精简,其将大有裨于学者之解行,盖不待语矣。其尤善者.则不囿于台、贤、密尊自卑他之教判,亦不涉乎性、相、禅是此非彼之论调,而又能辑归其类,有其统绪,此可见居士学无常师,与辩才慧业之闳肆也欤!惜予又溯江赴汉,不及尽读,居士坚请序之,乃勉题数语于简端云尔。
文摘 七、成道
佛典称太子在菩提树下.端坐思惟,魔王波旬遣魔女悦彼喜心多媚往恼乱之。太子寂然,身心不动。魔王大怒,广集军众,往太子所。以力迫胁,震大雷,雨热铁丸,刀轮武器,交横空中,而太子身心坚固,卒不得便。魔遂崩散。
太子于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即便人定,思惟真谛。于初夜,得宿命通,自知宿命。于中夜,得天眼通,彻见众生死此生彼,随行善恶受苦乐报。于第三夜,得漏尽通,洞观三界之因果。经云: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即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生,即便知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即便知触从六人生;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六人从名色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知名色从识而生;又复观识从何而生,即复知识从行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人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至第四夜明星出时,霍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叹日: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于时悉达太子之心胸,如旭日之初升,如莲华之破蕾,心镜豁然开朗,智光四射.由苦行瞿昙一跃而为三界之大导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