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论

发布时间: 2010-02-18 01:17:05 作者: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2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64021586/9787564021580
条形码:97875640215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内容简介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论》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日结项鉴定优秀成果。该书以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为研究士线,紧紧抓住企业中广泛存在的“三违”现象这一组织错误,以1776个事故案例和2211份调查问卷为实证资料,运用遗传神经网络、熵权建模、结构方程等数学建模方法,以及系统动力学仿真建模方法展开研究。全书共8章内容,涉及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相关背景、理论框架、评价方法、增长机制、影响因素、提升途径等问题,并结合数据资料探讨了石油石化、化丁生产、机械制造、煤炭开采、兵器工业5类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 刘铁忠,1974年出生,管理学博士.籍贯黑龙江省海伦市。2003年起师从北京理工大学李志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2006年9月起在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工作,2007年起兼任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0)委员。主要从事安全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检索6篇。学术成果先后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奖励2项、中国兵工学会奖励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1项。
编辑推荐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论》既适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又适用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从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同时对其他从事相关工作的科技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安全科学相关理论
1.2.2 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1.2.3 安全管理效能与组织错误
1.2.4 安全科学中的组织学习
1.2.5 研究趋势总结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1.3.2 逻辑结构框架
1.3.3 相关研究说明
参考文献

2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理论框架
2.1 概念与内涵
2.1.1 概念提炼
2.1.2 内涵分析
2.2 要素与层次
2.2.1 构成要素
2.2.2 层次划分
2.3 组织学习的联结作用
2.3.1 安全知识积累
2.3.2 安全知识耦合
2.4 理论框架构建
参考文献

3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评价
3.1 评价方法与指标构建
3.1.1 评价理论基础
3.1.2 评价体系设计
3.2 评价基础数据
3.2.1 事故案例统计
3.2.2 事故案例分组
3.2.3 基础数据处理
2.3 基于事故原因的知识评价
3.3.1 评价指标构建
3.3.2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3.3.3 评价过程
3.4 基于知识的安全管理能力评价
3.4.1 潜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
3.4.2 现实安全管理能力评价
3.5 评价结果与结论
2.5.1 评价数据处理
3.5.2 评价结果分析
3.5.3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4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增长机制
4.1 增长机制构建
4.1.1 机制构成要素
4.1.2 机制流程
4.2 增长机制的内外环境
4.2.1 部环境
4.2.2 外部环境
4.3 基于安全知识积累的能力增长机制
4.3.1 安全知识的积累过程
4.3.2 安全知识积累的影响
4.4 基于安全知识耦合的能力增长机制
4.4.1 安全知识耦合过程
4.4.2 安全知识耦合的影响
参考文献

5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增长机制仿真
5.1 仿真建模原理
5.1.1 仿真方法概述
5.1.2 仿真原理及过程
5.1.2 Vcnsim彷真平台
5.2 仿真建模过程
5.2.1 建模依据
5.2.2 变量分析
5.2.3 结构流圈
5.2.4 仿真模型初始值
5.3 仿真模型检验
5.3.1 控制变量灵敏度分析
5.3.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 仿真模型应用
5.4.1 仿真数据处理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4.3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6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设计
6.Ll样本选取
6.1.2 调查问卷设计
6.1 3调查问卷检验
6.2 变量说明
6.3 统计分析
6.3.1 影响因素重要性判别
6.3.2 综合问题统计分析
6.3.3 主观问题频次分析
参考文献

7 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建模
7.1 建模基本原理
7.1.1 结构方程概述
7.1.2 结构方程基本形式
7.1.3 结构方程检验与修正
7.2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7.2.1 模型基本假设
7.2.2 概念模型及变量解释
7.2.3 模型示意图
7.3 煤炭企业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7.3.1 模型检验与修正步骤
7.3.2 假设验证结粟
7.4 化工企业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7.4.1 模型检验与修正步骤
7.4.2 假设验证结果
7.5 建模分析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8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途径
8.1 构建系统化的组织学习体系
8.1.1 强化企业组织体系各层级的学习行为
8.1.2 调节组织中各层级的学习关联
8.1.3 改善内外环境影响
8.2 选择安全知识积累路径
8.2.1 石油石化类企业积累路径
8.2.2 化工生产类与兵器工业类企业积累路径
8.2.3 机械制速类企业积累路径
8.2.4 煤炭生产类企业积累路径
8.2.5 安全知识积累路径总结
8.3 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8.3.1 改善操作习惯
8.3.2 提高文化知识与操作技能
8.3.3 保持与提升身体素质
8.3.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8.3.5 培育工作责任心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后记
……
序言 企业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正常需要,安全生产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安全事故与社会公共危机紧密相连,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息息相关。公务员问责制的强力实施,表明国家重视安全生产、行业重视规范安全管理进程的加快。事故的主体是企业组织系统,虽然事故的发生有和政府相关的一面,也有企业系统自身的一面,但难以将企业生产安全与政府管理——对应。官员下马,事故不减,有其现实的必然性。由此,亟待从深层面探讨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作者紧紧抓住控制组织系统错误这一理论基点,结合大量事故案例和企业调查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丁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这一理论问题,构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理论体系。由于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一个较新的体系,所以该书首先构建了企业管理能力的理论框架,回答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该书又通过对1776个事故案例的建模研究,构建了评价模型,并研究了五种类型的企业,从而回答了我国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现状这一问题。进行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增长,为此作者又构建了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增长机制,并运用仿真建模方法研究了此问题.此外,企业组织体系各层级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应按职责分工负有相应的责任,这既是一种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一种责任的和谐配备,针对此问题,作者通过2211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研究。
文摘 插图:


第七,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途径。针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所做的研究,从多个方面提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若干途径,为相关部门提供借鉴与参考,实现本书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1.3.3 相关研究说明
1.3.3.1 研究范畴划分企业安全生产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设备设施、工艺技术水平、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职工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本书关注安全管理因素,将研究视角放在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建设,但并不排斥其他因素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本书也认为,企业安全生产正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能仅仅关注一方面因素。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建设的主要目的,正是要辅助企业强化对其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系统的控制,使企业安全生产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发挥更大的作用。
1.3.3.2 相关表述说明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根据理论研究和企业生产实践需要,针对同一概念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由于理论研究的习惯,在组织学习层次划分方面一般使用“个体”、“团队”与“组织”这样的概念,当后续涉及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时,有“员工”、“职工”、“班组”、“企业”这样的概念。其对应关系如下:
第一,“个体”与“员工”的内涵相同.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大于“职工”.此处的“职工”仅指普通员工,不含管理层;而“员工”则指企业的全部成员,既包括职工,又包括企业管理层.
第二,“团队”指企业组织体系中介于整个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群体,既包括作为基层生产单位的“班组”,也包括作为企业中层生产单位的“部门”。
后记 本书是我在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为契机,把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提升和再创新而完成的.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基本勾画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也希望本书能够对从事安全管理理论研究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在本书即将出版之即,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沿着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这个学术方向进行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这些学术同仁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在本书即将结稿之即,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志祥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的同事和同学们。李教授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毕业留校的工作中给予了很多无私的指导,其敏锐的学术眼光使我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中窥到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并时常鼓励我继续探索学术的未知领域;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的同事以及同学们,在研究讨论和调研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最后,我还要深深感谢含辛茹苦培育我的父亲母亲,感谢给予无私支持的我的妻子王梓薇,正是由于他们的理解和全力支持。我才能静心于研究工作。
读书人网 >企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