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18 01:21:43 作者: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页码:40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12032883/9787212032883
条形码:97872120328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安徽师范大学博士文丛

内容简介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以明清徽州宗族文书为中心,采用文书档案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解读文书的形式,阐释文书的内涵,对徽州宗教文书作出分类考察,进而揭示明清徽州宗族的各种社会关系。
作者简介 刘道胜,1972年生,安徽怀宁人。199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徽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徽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第43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包括《李自成小传》(独著)、《中外文明史》(合著)、《以德治国:历代先贤启示录》(合著)等著述5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编辑推荐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概念说明
二、研究回顾
三、基本框架
第一章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的遗存与形态
一、宗族文书的形成
二、宗族文书的保存
三、宗族文书的形态

第二章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的契约表达程式
一、契约文书发展概说
二、契约的称谓与主要类型
三、土地买卖契约的构成
四、合同契约的主要类型
五、契约的格式规范与民间表达
六、民间契约关系的维系

第三章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分类考述
一、祭祀关系文书
二、继承关系文书
三、会社关系文书
四、主仆关系文书
五、异姓宗族关系文书
六、赋役关系文书
七、调处和诉讼文书

第四章 明清徽州宗族文书反映的社会关系
一、宗族的内部关系
二、宗族的制度规范
三、宗族的实际运作
四、宗族与地方社会
五、宗族与国家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族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即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组织广泛存在.宗族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宗法制度影响诸多领域,宗法观念贯穿于社会结构之中。宗族的兴盛发达、持续存在与广泛影响,是中国历史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徽州宗族在徽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乃不言而喻。
徽州宗族研究的资料十分丰富。谱牒是族人所修各宗族的专史,许多族谱包罗宏富,记载翔实,附录各种资料,堪称宗族研究的资料库。徽州谱牒的遗存达千部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宋元明时期的善本谱牒。方志作为地方社会的百科全书,载有宗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自不待言。徽州历代所修方志多属上乘,其遗存亦相当完整系统。文集、著述等一般典籍文献,也是宗族研究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宗族兴衰,人物事迹,生平考索,事件追踪等等,都需要从这里查考。现存徽人著述仍有数千部之多。此外,有关徽州宗族的文物以及历史上的宗族形态,在现今社会中仍有某种程度的遗存,在徽州一府六县进行社会调查,亦不失为研究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上这些都是徽州宗族研究的重要资料。然而,徽州宗族研究的资料还不止于此。它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数量庞大的徽州文书档案。
文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祭祀祖先的礼制原本具有特权和等级象征意义,所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在先秦,祭祀的庙数有严格限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但祭其父于寝。秦汉以后,由于世袭贵族制度的废除,宗法制度亦随之演变,但祭祀在!欧治和礼仪上的贵贱之分、嫡庶之别仍相延而下。
宋代是我国传统宗族发展的转型时期。宋代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魏晋隋唐以来的世族、士族日趋衰微,中下层地主通过求田问舍和科举入仕不断跻身社会上层,“士庶天隔”的格局被打破。且随着土地租佃关系的普遍发展,个体劳动者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亦趋于松弛。因此,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或致力于乡村宗,疾组织建设实践,或倡导重建宗法制度。如范仲淹首创范氏义庄;欧阳修、苏洵分别编撰《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开后世私家修谱体例之先;司马光纂辑《家范》,留心于宗族教化等。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反映到思想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宋代的张载、程颐、朱熹等理学家,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宗族宗法建设提到家国统治、道德教化的政治、伦理高度加以理论阐发。
后记 徽州被誉为“文献之邦”。以地方文献而言,至今遗存有数以百计的方志,数以千计的家谱,数以万计的文书。2000年,我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周晓光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初步产生了探索徽州地方文献的兴趣,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徽州方志研究》,术业始有所专。攻读博士学位后,导师栾成显先生依据我的专业实际,建议我从事徽州文书的整理和研究,为今后系统利用徽州文献和文书资料从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并把徽州宗族这一课题确定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拙著即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稍事删改而成的。
回想起来,从事徽学的学习和探索已经八个年头了,在多年求学的经历中,我有幸得到学界诸多前辈、师友的指导、提携和帮助,借此机会,谨致衷心的谢意。
我要特别感谢业师栾成显先生。初识先生,缘于拜读他的论著,尤其是《明代黄册研究》一书,其严谨的治学风格令我感佩。面晤先生,是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他的平实、谦和与宽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跟随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后,我惊讶地发现,先生毅力惊人。在他的几十年史学研究中,多半时间和精力都是用来发掘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往往在各地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一呆就是几个月,仅抄录的档案文书资料即数以百万字计。先生通晓日文,岂不知这是他为加强同日本学界的联系,于年逾不惑后,曾投入多年时间全力学习的结果。先生有着诲人不倦的高度责任心。每次当我赴外地查阅资料,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叮嘱我:慢就是快!凡抄一条材料,都要反复核对。我的每一篇习作交给先生后,他的修改令我感动,甚至连引用的材料都一一核对,一些日文资料也译成中文供我参考。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