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535550347/9787535550347
条形码:97875355503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左岸文库
内容简介 纽约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词。纽约的摩天大厦、霓虹灯以及纽约城中的喧嚣生活包含了现代都巾生活的一切激动和挫折。这是个举世闻名的城中,象磁铁一样吸引着爱它和恨它的人们,911事件无疑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座城中强有力的现代化是直接根植于波澜起伏的历史之上的。纽约最初是荷兰商人的定居点,后来屈服于英国舰队的枪口之下,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大都市则是美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纽约不仅是数代移民的家园,国际金融和时尚都会,而且也是自强不息、谋求发展的典范。
艾瑞克洪伯格在《纽约地标-文化和文学意象中的城市文明》中深度发掘纽约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贡献。纽约是赫尔曼梅尔维尔、亨利詹姆斯和约瑟夫海勒的出生地,是世界各地的诗人、剧作家、艺术家和激进主义者的第二故乡,在颠覆我们的文化定式上,纽约从来都当仁不让。从爵士到街舞,从装饰艺术到现代主义,纽约总是处在革新时尚的最前沿。
权力和梦想之城:华尔街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心脏;联合同和全球政治;艾利斯岛和永恒的移民梦。
戏剧、艺术和音乐之城:百老汇;丁盘路之光;美术馆和艺术收藏;交响乐;歌剧和大众文化的力量。
作家和幻想家之城:移民知识分子和持不同政见者;小说家和诗人;城市生活编年和城市边缘人的声音。
作者简介 艾瑞克洪伯格,纽约专栏作家,已经出版两本关于纽约的读物,在美国文化、文化和政治方面著述丰富。
媒体推荐 ?
编辑推荐 ?
专业书评 ?
目录
前言
绪论 被改变的城市,911
第一章 曼纳哈塔
第二章 在联邦大厦国家纪念馆的阶梯上
第三章 移民之城
第四章 格林尼治村
第五章 公园
第六章 百老汇
第七章 哈莱姆区
第八章 曼哈顿之外
双城记(译后记)
……
序言 插图精美的纽约旅游指南数目繁多,其中充斥着地图、漂亮的彩照还有那么一点用小得令人担忧的字体印刷的信息。关于这个城市,也有杰出而具有可读性的叙事性历史。埃德温G.布伦斯和迈克。华莱士出版于1999年的得奖作品《愚人村》,讲述了这个城市在1898年之前的故事。第二卷将覆盖20世纪。但是,由于厚达1383页,《愚人村》只能是一本放在案头或收藏在图书馆里的书。而我希望《纽约地标》会是一本放在背包或后裤口袋里的书,可以在参观这个城市时带着它到处跑。对我来说,这像是一本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一些好听故事的书。而这些容,即使在设计最好的旅游指南中,游客们也常常会感觉有所欠缺。
因此,在我的设想中,假如您右手拿的是《家庭纽约游》、《Time Out杂志纽约指南》或是任何其他纽约旅游指南,那么就把这本有用的书拿在左手里。从这本书里,您找不到艾利斯岛的开放时间或者去中央公园的路线说明。但是,为什么移民接收站会在艾利斯岛上出现,还有,博物馆是怎样出现在那里的,这些都是读者们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的。有一章讲述这座城市中的公园,还有对谁为这些公园买单这些复杂问题的讨论。这些都是旅游指南中不会进行详细叙述的话题。但是,这座城市中奇妙公园的情况,以及它们的生存状态,游客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纽约人。每章都以这个城市的某个地点开头:百老汇、格林尼治村、哈莱姆区、在每一章中,我都尽力地回顾过去,思考这个城市的过去怎样来塑造它目前的生活。旅游指南是对现在的记录;但是,如果我们思考游客们喜爱的地点(像现在的第42大街)是怎样由于环境的变迁和改变而被塑造的,将会受益艮多。迪斯尼公司在那条著名街道重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作为说明“过去”与“现在”之间如何建立特别的亲密关系的一个典型。纽约,一般被认为活在繁华的现在,它是这样一个城市——过去的痕迹,从19世纪早期某个布鲁克林农舍中奴隶的经历到汤普金斯广场上移民工人的劳动示威,在这里都会激起更多更深刻的共鸣。
世贸中心袭击所造成的影响构成了绪论的出发点。
文摘 1790年,圣三一教堂重新建造并落成。但新教堂存在结构缺陷,摇摇欲坠。1839年,人们拆毁了这座教堂,并委托1829年才移民到美国的英国建筑师理查德厄普约翰建造第三座圣三一教堂。那时候,出生于美国的建筑师几乎从没见过一座真正的哥特式建筑,厄普约翰却深受A.W.普金北英格兰哥特风格的影响。他以圣三一教堂为起点,陆续建造许多重要的哥特式教堂,并将教堂建筑学的理念在美国传播开来。教堂建筑学是英国圣公会教堂内部的一项改革运动,提倡在教堂设计及风格方面回归到中世纪形态。圣保罗礼拜堂位于沿着百老汇大街往北六个街区的位置,这座建筑表达的教化精神正是教堂建筑学家所不齿的。厄普约翰的圣三一教堂强烈地表达出新运动的精神。哥特式浪漫故事的作者,如乔治李帕德(《帝国城市》,1850;《纽约:它的贵族阶层与低层大众》,1853)发现厄普约翰的圣三一教堂是设置恐怖穹隆之午夜场景的一个完美地点,包藏着充满争议的遗产及深远的阴谋。
圣三一教堂有许多抓人眼球的特点。厄普约翰采用了新泽西赤褐石——一种石匠很容易切割的常用材料。这种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不足在后来逐渐清楚地显现出来,由于纽约的天气及环境污染,墙面块块剥落,石材破碎龟裂。八角形尖顶位于90米高处,由挑檐拱壁支撑,在几十年里都是这座城市中最高的建筑。教堂中有一口钟是1704.年由伦敦主教赠送的,现在仍然每天都在使用。三扇巨大的青铜门是由理查德莫里斯亨特模仿佛罗伦萨洗礼池的吉贝尔蒂大门设计的,由威廉沃尔多夫亚斯特赠送给教堂,以纪念他的父亲约翰雅各布亚斯特三世。
教堂四周环绕着墓地,墓地两侧是20世纪早期建造的巨大办公楼。这处墓地除了向游客和上班族提供一个安静与沉思的阴凉之地,还具有相当大的历史价值。埋葬于此的照例是城市中虔诚而可敬的商人与海员,以及杰出的公民如威廉布拉福德——市里第一张报纸的编辑以及新
后记 《纽约地标》和《剑桥地标》即将面世了。这是两本不太寻常的书:它们都关注一个特定地点的建筑和景观,但是绝非导游手册和游记文学;与建筑、街道和城市相比,它们更关注有形景观背后的无形景观,但又有别于以城市为背景的散文和小说;它们都将城市所代表的精神和文化历程作为写作的终极关怀,但又不同于大部头的学院派城市史写作。这两本书的内容组合和写作方式与众不同。
这两本译作的原文版属于名为《意象之城》的书系。中文版尚未悉数引进,而是选择性地以纽约和剑桥作为起始。中文版的书名颇费思量,拟题多种,最后甄别再三,决定用“地标”一词。倘若国内的造园、造景乃至造城工程不是眼下这般红火的话,“地标”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里仅见于建筑学和景观学的教科书中。地标(landmark)无非是指地面上具有特定的记忆价值的实体存在。在当下的中国,这常常被理解成为最大、最高、最夸张、最骇人的建筑,然而,这些都不构成地标的必要条件,尽管20世纪初期争夺曼哈顿岛天际线巅峰的曼哈顿商业大厦、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无疑都属于地标之列。在确认地标时,实体建筑或者景观背后的精神内涵实际上更为重要。20世纪大萧条时期修建的洛克菲勒中心并非最高或者最大的建筑,但它无疑是曼哈顿岛上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因为这座建筑记载了一个城市如何在一片悲歌之中重拾信心的过程。地标不是城市“胜景”的代名词,而是城市记忆的物化形态,某些不那么漂亮,甚至丑陋的建筑和景观也可能代表了一座城市不能割舍的记忆而成为地标。纽约廉租公寓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土让人触目惊心的场景,但是它准确地记载了这个城市的一段不那么光彩的历史。与那些光鲜靓丽的景观相比,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来说,这些丑陋的建筑和景观可能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读城”,就是阅读那些饱含记忆价值的“地标”。如果将城市或者景观肢解成为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建筑,单单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建于什么年代、属于何种建筑风格等等是不足以了解城市的特质的,我们需要更多的那些附着在建筑和景观上的小说、诗歌、戏剧、轶事、传说等,才能接触到鲜为人知的侧面。原版书系《意象之城》立意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