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3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42629255/9787542629258
条形码:97875426292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乡土记忆丛书
内容简介 《仙霞古道》讲述了:明王朝和清帝国在大部分时间都奉守的海禁政策,严重打击了浙王的海上贸易,但对福建诸港的影响相对软弱,福建民间对外贸易始终较为活跃。讧南地区生产的丝绸和陶瓷,常由内陆运输到广州和福建海港,再行出海。福建的土产。以及经福建转运的香料,象牙、犀角等舶来。也都由内陆交通运送到浙江。仙霞古道沿线集镇的兴起,正是以此为背景。
编辑推荐 《仙霞古道》讲述了: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也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浙闽咽喉
第二章 兵连祸结
第三章 峻岭关隘
第四章 商路
第五章 山区经济枢纽
第六章 集镇墟市
第七章 江山船
第八章 挑浦城担
第九章 贺村牛墟
附录仙霞古道的开凿与修缮
后记
……
序言 中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农业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至今还占着人口的绝大多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乡土社会里,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在乡知识分子和明末清初从农村兴起的各地商人,一起创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丽的乡土文化。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虽然给乡土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扎在乡土文化里。比起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来,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样有强烈的趋同性,它干变万化,更丰富多彩。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至今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也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浙闽咽喉
仙霞古道位于浙江省与福建省之间,是浙闽交通咽喉之一。
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都是我国重要的水系,在古代它们分别是浙江省和福建省的交通命脉。钱塘江水系孕育的钱塘江流域,和闽江水系孕育的闽江流域,又是我国两大富庶的农业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有相当程度的互补性。以泉州为代表的福建海港,和以宁波为代表的浙江海港,自唐朝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在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节点,那就是仙霞岭。它是钱塘江和闽江的分水岭。跨越仙霞岭而沟通浙闽两个富庶的经济区的旱路,就是仙霞古道。它对浙闽两省的经济都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
后记 仙霞古道是一条经济文化线路,与茶马古道有些类似,但路程较短,地理位置也大不相同。从2004年秋天算起,仙霞古道的课题研究至今已历时三年半。三年半的时间,对于一个研究课题来说是合适的。然而,全中国有那么多濒临消失的乡土聚落,在等待着有人去抢救,去研究,去保护。我们这一小队人马,如果想多抢救一些第一手的资料,多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人,就不得不在保证研究水平的前提下,把周期尽可能地压短。从这个角度而言,在一个课题上耗时三年半,似乎又太长了。
所幸仙霞古道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得起”我们花在它上面的心血和时间。我们的脚步,最初是停留在一个规模很小的古瓷村——三卿口窑村,接着是到了清湖码头,然后是到廿八都镇,再下来是峡口镇,最后到观前码头,中间还考察了沿途的关隘、庙宇、路亭以及其他相关建筑与村镇,最终完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