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19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686908
条形码:97878066869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这门以社会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科学,论述其研究方法,概念构筑体系,体系内在联系,体系蕴含理论等内容。
媒体推荐 后记
这个册子,是我整个研究项目的第四部专著。
促使我进行这项研究的动因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哲学不仅始终落后科学,而且一再批判科学。先后批判过摩尔根的遗传学、量子力学共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甚至批判过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的理论。这些被批判的科学,几乎都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而作为“批判武器”的东西,则又是挂着“马克思主义”招牌的哲学。这便引起国内外若干造诣精深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怀疑、反对和反批判,从而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世界的崇高威望和影响。
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浓厚兴趣。认为深入研究和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世界的声誉和影响,对于垫补哲学与科学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么,传统哲学为什么长期落后科学和经常批判科学呢?原因在于:哲学和各门科学(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门社会科学),虽然研究范围、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相通的研究东西——矛盾。哲学是否合乎科学,根本的问题是在于矛盾模式。只有合乎科学的矛盾模式,才能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不合乎科学的矛盾模式,只能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传统哲学所以长期落后科学和经常批判科学,根本原因,就在于其静态的和平面的矛盾模式。
找到这个原因后,我花了约五年的时间,反复研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哲学的贫困》和自然科学等著作。于是从这些原著中,发掘出一个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矛盾模式,即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我称之为“矛盾运动的立体模式”和“经典的立体模式”。
这个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事物或矛盾双方每一方内部的二重因素(二重性)为遵循的客观依据和展开的逻辑导向,将矛盾运动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历史过程分为差异和生成与分离和对立两个阶段,逻辑过程分为正面过程和反面过程。然后将正面过程和反面过程组合起来,便构成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因此,人们只要承认事物或矛盾双方每一方内部的二重因素具有客观普遍性,就应承认这个矛盾模式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就应承认这个矛盾模式对各门科学(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普遍适用性。
由于这个动态的和立体的矛盾模式,是中外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的矛盾模式,因此,这项研究所写出的四部专著,都可以说是新型的理论体系。但应指出:这个动态的和立体的模式,并非是我创立的,而是马克思创立的。我所做的工作或者说贡献,只是把它从马克思的原著中发掘出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形成新的哲学体系、新的社会学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而已。
……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社会系统论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系统论的研究根据
三、社会系统论的研究动因
四、社会系统论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文摘 书摘
这就是说,商品形态的变化,是以“二种商品”——“一个普通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交换”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就谈不上商品形态的变化。当然,在物物交换阶段,也是二种商品的交换。但那时二种商品的交换,实际上是二种不同的普通商品或二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交换。因此,交换的结果,不过是二种不同的普通商品或二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转手和易位,并不引起商品形态的变化。
那么,为何只有“一个普通商品和货币商品的交换”,才能完成和实现商品形态的变化呢?马克思考察说:
交换过程使用商品二重化为商品和货币,一种外部的对立,让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得以在其中表现出来。在这种对立中,有当作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当作交换价值的货币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对立的双方又都是商品,所以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是差别物的这种统一,对两极来说,却是相反地表现在每一极上。而且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同时表现出了它们的相互关系。商品实际是使用价值。它具有价值的性质只是观念地表现在价格上。价格才使它和对立方面的金发生关系,把它当作它的现实的价值形式。反之,金这种物质却只是作为价值的体化物,货币。所以实际就是交换价值。它的使用价值不过还观念地表现在相对价值表现的系列中。在其中,它和各种商品互相对立,把这些商品的总和当作它实际具有的使用形态的总和。而商品这些互相对立的形式,也就是商品交换过程的现买的运动形式。
这就把问题揭示得极其清楚了。因为,随着物物交换向商品流通的过渡,商品,也就随之“二重化”为“当作使用价值的商品和当作交换价值的货币互相对立”的两极。这两极,同任何矛盾双方的两极一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却是相反地表现在每一极上。”具体来说是: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它内部所具有的价值,则以价格的形式,观念地表现在与其相对立的一极——货币(金)上;货币,作为交换价值,它内部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则以“相对价值表现系列”的形式,观念地表现在与其相对立的一极——商品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商品和货币两极的外部对立,便在运动中,可以让每一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得以在其中表现出来”。但在静止中,每一极则又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由于商品和货币的相互关系如此,因此,两者的交换,必然引起商品形态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情形如何呢?马克思接着写道:
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反对又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