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801805062
条形码:97878018050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用纪实手法,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同时选配大量历史图片和实物照片,重点记术北京自成为辽代的陪都后各朝各代警卫皇城的御林军城池防御体第,警备机构、御林军部署,宫廷警卫,宫廷战事,皇城战事等。特别是作者以军人的视角,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出发,首次对历史上的北京城作为御林军防御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探寻。通过多方面挖掘史料,包括对大量正史和野史的提炼,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古代御林军的组建,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及御林军参与的警卫,宫廷政变,皇城战事等真实情况。本书历史价值与可读性并重,具有保存价值,既有助于历史工作者和一般读者对古都北京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也可作为大中学生的历史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纪红建,湖南望城人,《北京军事志》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地方志学会会员。
主要著作有:
《诗歌生长的地方》
《古都北京警卫风云》
《不孕不育者调查》
《皇城背后看北京》
《卫戍首都》
先后参与:
《北京军事志》(第一轮、第二轮)
《北京卫戍区组织沿革史》
《北京民兵史》
《北京抗日战争史》
《北京解放战争史》
《北京年鉴军事》
《北京军区年鉴-卫戍区》等大型资料书籍的编纂。
编辑推荐 御林军,顾名思义,是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全书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同时选配大量历史图片和实物照片,重点记述北京自成为辽代的陪都后各朝各代警卫皇城的“御林军”城池防御体系、警备结构、宫廷战事、御林军部署、宫廷警卫、皇城战事等。本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出发,首次对历史上的北京城作为御林军防御体系进行了分析与桥寻,并对御林军警备机构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对御林军有了更加全面、丰富的了解,也弥补了此类书籍军事价值不足的缺点,增加了此书的历史厚重感。
目录
前言
导言中国御林军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 辽代南京(北京)御林军
一、辽代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改建
1.耶律德光为何升幽州为南京
2.辽南京城池防御体系的改建
……
文摘 书摘
“北京政变”以后,国民军与奉系军阀推拥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临时
执政府就设在铁狮子胡同。临时执政府设指挥使和侍从武官处负责安全保卫
工作,由临时执政府卫队旅担负公府和吉兆胡同段宅的警卫。但此时的警卫
部队,在军阀头目的指使下,将枪口对准了人民,对准了学生,成了镇压革
命的刽子手。于是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1926年(民国十五年)是大革命时期难忘的一年。南方革命形势高涨,广
东革命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北方倾向革命的冯玉祥率领国民军于
1925年(民国十四年)底发动的对奉系军阀的战争进展也十分顺利。帝国主义
眼看着自己在中国扶植的北洋军阀的统治面临着灭顶之灾,于是以日本为首
的帝国主义一面出兵东北帮助奉系军阀稳住阵脚,一面于3月12日派日舰两
艘掩护奉军进攻天津大沽炮台,炮击国民军,打死打伤数十人.制造了“大
沽口事件”。随后,日本又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纠集了英法等七
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并向中国政府提出撤去大沽口防务、
给日本赔款等无理要求。并限在3月18日作出明确答复。3月17日,国民军与
段祺瑞执政府就已经作出答复,完全同意日本等国的通牒,答应撤除防卫,
向奉系和直系开放了华北的大门。
这个消息传开后,中国人民愤怒了。3月17日下午,爱国团体联席会议
在北大召开。推举陈毅、辛焕文、王布仁等7人带队,分别前往执政府国务
院和外交部请愿。陈毅带领67人来到铁狮子胡同的执政府,遇到政府卫队的
阻拦。这个卫队还是1924年(民国十三年)段祺瑞上台时,由于当时他手中没
有亲信的武装力量,又不信任国民军,向张作霖要来的一个旅作为执政府的
卫队。而对着请愿代表,卫队士兵以阻碍门口出入为由,粗暴地用枪柄乱打
,用刺刀乱刺。当时有10多名代表受伤。陈毅等人坚持到夜里,直到国务院
秘书长陈汉祥出来讲话,代表们才离去。
3月18日。北京正值初春季节。天空乌云密布,还飘落着雪花,走在大
街上显得寒气袭人。上午lO时许,北京的学生、工人、市民等约3万人在天
安门前召开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示威大会。当时,大会主席之一李大钊发
表了演说,他号召大家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
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李大钊的演讲,让与
会者群情激愤、热血沸腾。会后,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