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532620794
条形码:97875326207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道衲同诸位道友能够共同弘道至今,直赖神灵的护佑、祖师的嘱托、同道的关心和支持。但愿神灵、祖师和同道都能够护佑你我,支持你我,为弘扬道教信仰,发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学道为人,首先应该是为全社会的人。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学道为人就是要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有八个字,“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这就是说,我们要对普天下的人部“慈爱”,都像亲人一样……赵朴初先生和中国佛教协会提倡人间佛教的精神,有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个“有情”指的就是人,使人民大众得“利”得“乐”。在这一点上,学道为人和学怫为人,应该是完全相通的。
作者简介 陈莲笙,生于1917年。上海市人。出身道教世家,历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上海道学院院长、《上海道教》杂志主编、上海市宗教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藏外道书》顾问、《中华道教大词典》顾问、《中华道藏》总顾问。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顾问,上海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著有《道风集》,主编有《道教大辞典》(上海辞书版),合作主编有《道藏要集选刊》(十册)等。
编辑推荐 道衲同诸位道友能够共同弘道至今,直赖神灵的护佑、祖师的嘱托、同道的关心和支持。但愿神灵、祖师和同道都能够护佑你我,支持你我,为弘扬道教信仰,发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目录
增订本序
原序
总论
培养人才、加强联合、适应时代——关于中国道教文化的当代发展的三个问题
以道德之力振兴道教
迈向新世纪——关于新世纪道教弘扬与发展的思考
……
文摘 书摘
以道德之力振兴道教
近百年来,人类物质文明之发展,日新月异,前所未有。人类正在竭尽全力地试图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乃至于有人企图去创造自然。
与人们重视物质文明的程度相比较,似乎人们对于自己的精神文明之发展的关心和重视程度实为不足。人们对于社会和精神的认识程度,远不如对于物质文明之发展的认识程度。它表现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往往只知道从自然索取,却不知道保护和付出,于是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至于有人企图再去创造一个自然,必然是以牺牲一个现实的自然为代价。这就是得失相依的“天道”。另一方面,它表现于人和人的关系上,人们往往只知道向社会索取,却不知道付出和奉献,于是当今的人类社会出现了许多物欲横流、金钱万能、鱼肉他人的丑事和坏事。
我们道教处于如此的世界之中,有些道教徒感到困惑,不知所以,有的则道性迷惑,随波逐流。如此一来,我们道教徒就同一般民众混而为一、没有区别了。“道士”应该是“有道之士”,混同了就变成了“道民”、“道工”、“道商”。道教的信徒一旦失去了“道”的本性,那么“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社会上就失去了教化的功能和存在的依据,其结果就是逐趋衰落。
为了摆脱衰落,振兴道教,辛亥革命后,道教界许多前贤都曾做过设想、做过努力。有的从建立组织方面,例如,民国初年北京白云观和江西龙虎山都曾企图建立全国组织,以团结道教界的力量;有的从参与生活方面,例如,陈撄宁等就曾在1947年发表了《复兴道教计划书》,提出从“讲经、道学研究、报刊、图书、道书、救济、修养、农林、科仪”等九个方面,以参与社会,活跃道教生活。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重要的。
当今的社会是个有组织的社会,道教要适应社会生活,首先必须改变一盘散沙的状况而要组织起来。其次,道教有没有活力就看它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果道教徒只知道关在庙门里面,只顾自己修炼成仙,不关心民众,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民众支持你的修性和关心道教的未来呢?因此,建立组织和参与社会都很重要。
道教在建立组织和参与社会中,重要的是以“道教”的宗教功能和“有道之士”的身份。离开了“道”,道教和道士就混同于一般社会组织和一般民众,不论为道教和社会做多少好事,都体现不出道教的特点和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持“道”的信仰特点,体现道士的精神风貌,是在当代社会中振兴道教的关键所在,而保持信仰特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