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宗教的科学研究(套装上下册)

发布时间: 2010-02-19 17:00:55 作者:

 宗教的科学研究(套装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8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7198
条形码:97875004771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界宗教研究译丛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宗教的科学研究(套装上下册)》讲述了:哲学家们对文化交往和城邦瓦解所做出的反应,是着手建立一种才华横溢的智识体系,他们认为这种处境与其说是个人方面的悲剧,还不如说是社会的土崩瓦解。与此相应,他们不是走向宗教,而是不由自主地踏上寻求伦理主张的道路。举例来说,柏拉图时代的混乱和瓦解状态,使得柏拉图心灰意冷。他认为,存在着一些超验的和普遍的正义规范,这些规范可以通过哲学家的研究揭示出来。而一旦如此,一种理性的,有秩序的社会,就会把生活里的混乱清除干净。在柏拉图看来,实现这种秩序的手段,就是割断外界文化的破坏性影响,杜绝商业和财富,形成小国寡民的状态,摆脱“辛酸与腐败的海洋”。
编辑推荐 《宗教的科学研究(套装上下册)》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上册
第1章 论宗教的定义
第2章 宗教行为的测定
第3章 宗教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第4章 宗教、科学与巫术
第5章 宗教场域论
第6章 社会功能与社会冲突的模式:一个场域的整体性观点
第7章 宗教与性格
第8章 宗教与性格(续)
第9章 宗教与个人需要:当代通达拯救之路
第10章 宗教与个人需要:与世俗运动的互动
第11章 宗教、文化与社会
第12章 宗教分化与社会分化
第13章 宗教组织的类型

下册
第14章 宗教、分层与抗议
第15章 宗教与少数群体地位
第16章 宗教和经济
第17章 宗教与经济发展
第18章 宗教与政治
第19章 复杂社会中的教会和政府_
第20章 宗教和战争
第21章 社会变革与宗教变革
第22章 宗教变革和社会变革:互动的模式_
参考文献
中英文人名对照
中英文词汇对照
……
序言 宗教反映出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与“人性”、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有着密切关联,展示出人的精神世界之丰富、复杂,并对世界大多数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大影响。因此,人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这种宗教“灵性”,意识到其精神领域中的信仰特征。
宗教的历程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其经历的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各种形态都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复杂交织,其宗教的基本构建亦与人类社会结构有着种种吻合或重叠。宗教的存在迄今仍对世界上大多数人产生着广远而深入的影响。据统计,当前全世界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已达50余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5%,其中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数近2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穆斯林人数约13亿,为全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此外,印度教有8亿多人、佛教3亿多人,新兴宗教1亿多人,其他各种民族宗教、本土宗教亦教派林立、信徒众多。宗教的存在与发展也会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社会的走向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世界宗教问题,弄清其古今发展及存在态势。
从对宗教的理解而言,宗教指人对“神圣”或“神圣者”的信仰,反映出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神人”或“天人”关系。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宗教”观念是由“宗”、“教”二字合并而成。
文摘 插图:


只是在这种畏惧和净化的情境里,奥林匹斯的诸多神祗,才逐渐变得重要了。希腊宗教中的那种大有压倒之势的可怕性质,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在这场“变革”中(或许还是荷马领导的),大量的同食物供给以及人类繁殖联系在一起的仪式,销声匿迹了。很多对死者的崇拜活动也都荡然无存了;而精灵与诸神掺杂在一起的模式,逐渐混合成一群全民族所信奉的神祗。至少,在那些生活在文化交往枢纽点上的人们思想里,可以看到这种趋向。大多数人,由于远离都市和商业的发展,使他们在这个方向上的前进变化,显得黯然失色。而在最后的分析里,“荷马变革”失败了。在默里看来,大多数人的相互隔绝,古代传统的惯性力量,无力把个人和人类的品性,从万神殿的众神那里加以改变,此外,和希腊城邦瓦解相伴随的混乱,这些都是造成“活力丧失”的一些因素和力量。
哲学家们对文化交往和城邦瓦解所做出的反应,是着手建立一种才华横溢的智识体系,他们认为这种处境与其说是个人方面的悲剧,还不如说是社会的土崩瓦解。与此相应,他们不是走向宗教,而是不由自主地踏上寻求伦理主张的道路。举例来说,柏拉图时代的混乱和瓦解状态,使得柏拉图心灰意冷。他认为,存在着一些超验的和普遍的正义规范,这些规范可以通过哲学家的研究揭示出来。而一旦如此,一种理性的,有秩序的社会,就会把生活里的混乱清除干净。在柏拉图看来,实现这种秩序的手段,就是割断外界文化的破坏性影响,杜绝商业和财富,形成小国寡民的状态,摆脱“辛酸与腐败的海洋”。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的怀旧情绪要淡薄得多。他认为,由因果关系和美德所引导的生活,将会达到幸福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能够洞察混乱的哲学家,能够使灾难烟消云散。当时的哲学家们经常强调自己对因果关系的信念,然而这却是一种消极的信念:因果关系固然能够帮助人们调整世界,但却没有解决世界上的任何问题。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