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土壤肥料学

发布时间: 2010-02-19 17:11:26 作者:

 土壤肥料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65146/9787122065148
条形码:97871220651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土壤肥料学》在论述土壤肥料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了理论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适当补充了当代土壤肥料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固相组成、土壤矿物质组成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及土壤结构性和耕性、土壤胶体、土壤溶液、土壤酸碱性、土壤肥力因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容量、土壤污染和防治、世界和我国土壤资源与改良利用、植物营养与施肥基本理论、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配方施肥技术、施肥与人类健康等内容。书后有相关的实验、实习指导和附录。
《土壤肥料学》既可作为种植类本科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农林院校其他专业师生以及从事土壤肥料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土壤肥料学》: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目录
绪论
一、土壤、肥料和土壤肥力
二、土壤和肥料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四、土壤肥料学的任务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土壤的固相组成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一、主要的成土矿物
二、土壤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三、土壤质地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三、土壤腐殖质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调节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土壤的交换吸收性
一、土壤吸收作用的类型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盐基饱和度
三、阳离子交换吸收的意义
第二节 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
一、土壤酸碱性的概念
二、土壤酸性
三、土壤碱性
四、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五、土壤缓冲性
第三节 土壤孔隙性
一、土壤孔隙及孔性的概念
二、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和孔度
三、土壤容重的用途
四、土壤孔隙类型
五、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六、土壤孔性的生产意义
第四节 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
二、团粒结构的优越性
三、创造良好结构的措施
第五节 土壤耕性
一、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指标
二、土壤耕性与土壤结持性的关系
三、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
四、宜耕期的选择
五、少耕和免耕
第六节 土壤胶体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
二、土壤胶体的构造
三、土壤胶体特性
四、土壤胶体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
第一节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存在形态与有效性
二、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
四、土壤水分的调节和合理用水
五、土壤水分的运动
六、土壤溶液
第二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二、土壤空气的更新
三、土壤通气性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
四、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第三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热性
三、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四、土壤温度的调节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和分类
第一节 成土母质的形成
一、组成土壤的岩石
二、岩石矿物的风化
三、主要成土母质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
一、成土母质因素
二、气候因素
三、地形因素
四、生物因素
五、时间因素
六、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二、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三、土壤类型分化及土壤剖面发育
第四节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的原则
三、土壤的分类系统
四、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
第五节 我国土壤主要类型
一、东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
二、华北及淮北平原的主要土壤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旱地土壤
四、黄土高原的主要土壤
五、西北干旱地区的主要土壤
六、江南地区的红壤和砖红壤性土壤
七、云贵高原的黄壤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和分类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
第二节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退化的基本态势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基本态势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二、土壤侵蚀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容量
第一节 土壤环境背景值
一、土壤环境背景值概念
二、影响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因素
三、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意义
四、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确定
五、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应用
第二节 土壤环境容量
一、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
二、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
三、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四、土壤环境容量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土壤污染和防治
第一节 土壤环境污染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危害的特点
二、土壤自净能力及土壤污染的判定指标
第二节 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土壤中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种类
二、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与危害
三、土壤的有机物污染与危害
四、土壤的化肥污染与危害
第三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净化
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和降解
三、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一、提高保护土壤资源的认识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土壤资源与改良利用
第一节 土壤资源
一、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二、我国土壤资源概况
三、土壤资源评价
第二节 土壤的培肥
一、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
二、培肥土壤的措施
第三节 主要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一、低产土壤形成的原因
二、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第一节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一、植物体的组成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判断的标准
第二节 植物对养料的吸收
一、生物膜
二、根部对无机态养料的吸收
三、根部对有机态养料的吸收
四、根外营养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料的外界环境条件
一、气候条件
二、土壤条件
第四节 作物的阶段营养
一、作物各生育时期的营养特性
二、作物根的特性
第五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必需元素不可代替律
二、养分归还学说
三、最小养分律
四、报酬递减律
第六节 环境条件与施肥
一、气候条件与施肥
二、土壤肥力与施肥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化学肥料
第一节 化学肥料概述
一、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
三、化学肥料的特点
第二节 植物氮素营养与化学氮肥
一、作物的氮素营养
二、土壤氮素状况
三、常用氮肥种类、性质和施用
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第三节 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
一、植物的磷素营养
二、土壤的磷素状况
三、常用的磷肥种类、性质和施用
四、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第四节 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
一、植物的钾素营养
二、土壤中钾素状况
三、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四、钾肥的有效施用
第五节 钙、镁、硫营养及钙、镁、硫肥
一、钙、镁、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二、土壤中钙、镁、硫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三、钙、镁、硫肥的性质及施用
第六节 土壤中微量元素及微量元素肥料
一、土壤微量元素丰缺标准
二、常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成分与性质
三、作物缺乏某种微量元素的一般症状
四、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技术
五、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复混肥料
一、复混肥料的含义和养分量表示方法
二、复混肥料的分类
三、复混肥料的特点
四、常用复混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五、复混肥料有效施用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第一节 有机肥料概述
一、有机肥料的种类
二、有机肥料的作用
三、有机肥料的特点
四、有机肥料的科学施用
五、有机肥的矿化
第二节 粪尿肥
一、家畜粪尿
二、厩肥
三、禽粪
第三节 秸秆肥
一、堆肥
二、沤肥
三、秸秆直接还田
四、沼气池肥
第四节 绿肥
一、绿肥的种类
二、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绿肥的种植方式
四、主要绿肥作物的生长习性
五、绿肥的合理施用
第五节 泥杂肥
一、泥炭
二、饼肥
三、泥土类肥料
第六节 生物肥料
一、生物肥料的功效
二、生物肥料的有效使用条件
三、常用的生物肥料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配方施肥技术
第一节 配方施肥概述
一、配方施肥的含义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三、配方施肥的作用
第二节 配方施肥的方法
一、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二、目标产量配方法
三、肥料效应函数估算法
第三节 肥料的混合与配制
一、肥料混合配制的必要性
二、肥料混合配比的原则
三、化学肥料的混合
四、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混合
五、肥料的混合比例与计算
六、肥料混合的配制方法
七、肥料与农药的混合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施肥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 施肥与环境污染
一、施肥与全球变暖
二、施肥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安全和人体健康
一、碳、氢、氧与人体营养
二、氮肥施用与农产品品质安全和人体健康
三、磷肥施用与农产品品质安全和人体健康
四、钾肥施用与农产品品质安全和人体健康
五、钙、镁、硫肥施用与人类健康
六、微量营养元素肥料施用与人类健康
第三节 环境保全型施肥技术
一、环境保全型施肥的目标与要求
二、减少环境污染的施肥技术
三、绿色食品生产的施肥
四、环境保全型施肥新技术
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第四节 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
一、养分资源概述
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概述
三、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复习思考题

土壤肥料学实验实习指导
实验一 土壤样本的采集与制备
实验二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三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实验四 土壤质地的测定
实验五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
实验六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实验七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
实验八 土壤中速效性磷的测定
实验九 土壤中速效性钾的测定
实验十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实验十一 水稻土中硫化氢含量的速测
实验十二 化学肥料定性鉴定
实验十三 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及全氮量的测定
实习一 肥料用量试验
实习二 土壤剖面的观察记载

附录
附录一 土壤肥料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二 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检索简表
附录三 常用叶面肥的配制
附录四 土壤养分分级指标
附录五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附录六 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参考文献
……
序言 《土壤肥料学》为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园艺(含果树、蔬菜、花卉)、园林、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茶桑、中药资源与开发、植物保护等本科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为适应21世纪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调整后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造就一批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专门人才,我们编写了本书。本教材由多所高校联合编写,编写者均长期从事土壤肥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并对其承担的编写内容有较深的研究,广泛收集了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
在编写中,紧扣种植类各专业对土壤肥料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补充了当代土壤肥料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体现“宽、全、新、实”的特点,即覆盖面宽,内容全面,知识点新,注重实用。尽可能加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可操作性强的内容,为各项种植类生产提供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为此,在教材体系上作了大胆的创新改革,将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以“土”、“肥”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建立了土壤肥料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种植类生产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除土壤肥料及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外,增加了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容量;土壤环境的污染与防治;现代新型肥料及各项施肥新技术;各类常规肥料的有效合理施用技术;各种植物营养缺素症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等内容,并附有实用性较强的十五个土壤肥料实验实习指导及附录,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的前沿动向,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具有起点高,目的明确,应用性强的特点。
本书的编写分工为:赵义涛(第一章、第二章、第九章、附录)、姜佰文(第四章、实验部分)、梁运江(第五章、第六章)、隋方功(第八章、第十三章)、芮玉奎(第十一章)、梁永海(绪论、第十章)、孙磊(第十二章)、许广波(第七章)、张迪(第三章)、谢修鸿(实验实习部分)。
本书适应面广,选择性强,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学习需求选讲部分章节,或选做部分实验。
值此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本书中参考引用其著述的中外作者们致谢。由于编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于本教材再版时的修正与完善。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土壤的固相组成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土壤能吸收和保持分子、离子、气体和悬浮颗粒的能力,称为土壤吸收性能。如:粪尿盖土后,可以减小臭味;混浊水通过土壤渗流出来可以变清;化肥施入土壤后,并不完全随雨水或灌溉水流失;海水通过土壤后会变淡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土壤具有吸收某些物质的能力,所以土壤里的养分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才不至于流失。
一、土壤吸收作用的类型
按土壤吸收作用的类型,将土壤保蓄养分的方式分为五种。
(1)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 指具有多孔的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截留能力。如细土粒、有机残体、粪渣等。各种情况似如过筛,比筛孔大的物质阻留筛子上边。这种作用称土壤作用。土粒越细,排列越紧密,土壤孔隙越细,所以,阻留的能力就越大。
(2)土壤的物理吸收作用(分子吸附作用) 土壤的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养分的吸收能力。例如,圈肥、人粪施到大田与土壤混合后,就闻不到臭味了,这是由于土粒表面吸附了臭味的氨分子,这样可减少氨的挥发损失。土壤中细土粒越多,吸收作用越强。生产上常用细土垫圈,就是运用土壤的物理吸收原理。
(3)化学吸收作用 某些可溶性养分与土壤中一些物质起化学作用,变成难溶性的化合物,被固定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