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科学种稻新技术(第2版)

发布时间: 2010-02-19 17:18:38 作者:

 科学种稻新技术(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8259122/9787508259123
条形码:978750825912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科学种稻新技术(第2版)》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蒋彭炎研究员编著,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至今已重印8次,总印数达7万余册。作者针对近年来稻作生产上出现的优质稻米产量偏低的问题增补了相关内容,并对原有的内容做了修订。
《科学种稻新技术(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高产水稻的基本生物学原理与栽培对策,科学种稻的新经验、新理论及其应用,科学种稻的新技术与操作方法,省工节水高效稻作技术的新发展与实际应用,优质稻米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科学种稻新技术(第2版)》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知识、技术与实际结合紧密,适合广大稻农、农业技术员、部队农副业生产人员及农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科学种稻新技术(第2版)》为金盾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高产水稻的基本生物学原理与栽培对策
第一节 大个体组成的群体优于小个体组成的群体,通过增大个体提高群体生长总量有利于稻谷高产
第二节 分蘖穗比例大的群体穗型较大,增大分蘖穗比例有利于大穗高产
第三节 增密增蘖增穗是中低产田增产的重要途径,高成穗率和稳穗增粒是高产更高产的重要对策
第四节 抽穗后尽可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对高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节 在水稻生育后期保持强大根系和适当增加施氮量,使抽穗后仍能从土壤吸收较多氮素,有利于稻谷高产
第六节 在成熟后期保持稻株的根系活力和光合能力,可使茎鞘物质出现明显的再累积而达到高产

第二章 科学种稻新经验、新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有效地改善水稻的光合特性,可加速光合产物的积累而达到高产
第二节 水稻的叶龄模式及应用
第三节 水稻分蘖的发生规律与控制时机
第四节 水稻个体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
第五节 水稻发生贪青的原因与调控措施
第六节 水稻茎秆大维管束数的变化规律及调控途径
第七节 水稻高产群体的演进规律与调控对策
第八节 高产水稻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同步提高的栽培途径
第九节 移栽效应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第十节 水稻品种栽培类型的划分与应用

第三章 科学种稻新技术与操作方法
第一节 水稻育秧技术的新发展和实际应用
第二节 水稻少本栽插技术的形成原理和实际应用
第三节 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的新发展和实际应用
第四节 水稻搁田控蘖技术的新发展和实际应用
第五节 水稻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新技术
第六节 稻作技术的综合组装及其整体功能与应用

第四章 省工、节水、高效稻作技术的新发展与实际应用
第一节 直播稻的生育特性和增产对策
第二节 抛秧稻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
第三节 再生稻的生育特性与栽培技术
第四节 水稻节水高效增产栽培技术

第五章 优质稻米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第一节 优质稻米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因素与栽培对策
第四节 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因素与栽培对策
第五节 把握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原则,搞好优质米基地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我国具有7 000余年的种稻历史,在世界上堪称稻米生产的大国,种质资源的富国,栽培育种的强国。
稻米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主食,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据统计,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9.1%;稻谷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3.7%。
历史经验证明,由于我国耕地有限,提高稻米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稻米总产,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稻米单产,关键在于提高稻作的科技含量,普及科学种稻的新知识、新技术。由于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目前我国水稻平均667米2产量已稳定在330千克左右。连作稻产量比较高的浙江、湖南等省,双季稻平均667米。产量已达750~800千克;一季稻产量比较高的江苏省平均667米。产量达到450~500千克。平均667米。产量600千克以上的村,700千克以上的丰产连片田块,更是不胜枚举;各地还陆续出现许多小面积667米。产量1 000千克左右的高产田。事实表明,我国水稻生产已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稻米单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要提高稻米单产和全国稻谷总产量,必须在强化稻作科研工作的同时,大力提高稻农的素质,普及水稻生产的科学技术,使广大稻农掌握稻作科学知识,全面实行科学种稻。从而,才能将小面积的、少数地区的高产技术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扩大推广,不断把水稻生产提高到新水平。
文摘 插图:


第一节 大个体组成的群体优于小个体
组成的群体,通过增大个体提高
群体生长总量有利于稻谷高产
大田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的,人们在田间考察水稻生长的优劣时,主要看整块田的群体生长总量和其均匀程度。生长的均匀程度,通过四周踏勘,即可知晓十之八九。群体生长总量一般用地上部分干重来表示,可通过取样测得。然而,群体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相同的群体生长总量,可以由个体数量相对较少的大个体组成,也可由个体数量较多的小个体组成。群体构成不同,产量必然各异。本节就是要弄清为什么大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稻谷产量高于小个体组成的群体,怎样采取调控对策,通过增大个体提高群体生长总量,从而达到水稻高产。
一、稻谷产量决定于群体生长总量和经济系数
栽种水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稻谷,而水稻生长的大量时间却在长茎、长叶和长根。只有抽穗后,才能长出稻谷。水稻没有足够的茎、叶、根生长,固然不可能有高额的稻谷产量;但若茎叶生长过于繁茂,虽能抽穗,却很少结实,亦不会有稻谷的高产。这里存在一个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问题。水稻的茎叶生长繁茂,只能说营养器官有较多的积累;要稻谷高产,还要看积累在茎叶中的光合产物有多大比例运转到穗中而变成稻谷(经济器官的积累),即稻谷产量在群体生长总量中所占的份额,通称经济系数。可见,要获得高额的稻谷产量,既要设法增大群体生长总量,又要尽力提高经济系数,两者绝不能偏废。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