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页码:48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07039242
条形码:978780703924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出版博物馆文集
内容简介 《金性尧全集(第4卷)》讲述了:《金性尧全集》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本册为第一卷,收录了边鼓集、横眉集、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这五部分内容!
编辑推荐 《金性尧全集(第4卷)》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
目录
伸脚录
伯夷的公案
俑与人道
子见南子
“不素餐”解
赵氏孤儿的公案
赵国二女
也谈《山海经》
荆轲平议
秦始皇怎样坑儒的
亵语入正史
节妇与荡妇
登徒子的公案
昭君与明妃
蔡邕的诗文与晚节
甄氏与曹氏父子
小乔夫婿是英雄
关羽史话
《闲情赋》的毁誉
《北山移文》质疑
贺知章与四明狂客
马嵬金屑之疑
杨妃之死与永王之反
徐渭《杨妃春睡图》
梅妃之谜
银河与瀑布
《打金枝》的透视
韩愈诗文中的双李案
朱淑真非北宋人说
高启腰斩疑案
秋柳诗话
方孝孺之死
过于执的悲剧
清官与人治
李东阳《题清明上河图》质疑
天子风流事尚闻
舞台遗恨
千秋与一死
《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
多尔衮与史可法的书牍
“墓门深更阻侯门”解
孔四贞与顺治
顺治与金圣叹
清帝与天花
功臣不可为
屈大均衣冠冢疑案
乾隆巡幸的风波
“二皇帝”和坤
定庵《咏史》诗的本事
慈禧纵横谈
慈禧与恭王
庚午刺马案
曾夫人出国
王闽运唐诗选评语
王阎运掌故之误
民国诗选
逛商务
似曾相识燕归来
地留一士
两本三百首
三更灯火五更鸡
关于鲁迅的四封信
早年的书签
鲁迅的“横眉”一联
《鲁迅风》掇忆
杜月笙与《鲁迅全集》
知堂的两本书
人世几回伤往事
说着同光已惘然
词流百辈消沉尽
故人坟树立秋风
白头青鬓隔存没
傅东华的《山胡桃集》
赵景深与中国小说史
忆苏青
她才二十八岁
找寻
一个声音消失了
后记
……
文摘 伯夷的公案
伸脚录伯夷的公案
这篇小文,八十年代以来就想写的,却一直左顾右盼,欲说还休。最近读了《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二期钱伯城兄《读韩札记》中的论韩愈的《伯夷颂》一文,又激发了我的宿愿。钱文中说:“此文由于受到颂非其人的批评,韩愈这篇文章长期被遭冷落,各个选本都不入选,其实是很值得一读的。”说得很对,却也有例外,那就是一九六二年六月出版的《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二辑曾经选人此文。活叶文选为什么敢这样胆大妄为?原来是闻风而动,作为批判用的,含有反面教材的意思,于此亦可略见书林的沧桑。
伯夷、叔齐是殷末人。孤竹国在哪里,首阳山在哪里,到今天还不了然。可是这两人的影响却很深远,京剧《二堂放子》刘彦昌的唱词中便称为“两大贤人”。京剧来自民间,可见称颂的不仅是士大夫。刘彦昌的这段唱词,等于是《伯夷颂》的唱本。去年上海曾演出过《二堂放子》,可惜无缘一饱眼福,这段唱词想必不会被删去。新版《辞海》、《辞源》,对伯夷只作了客观的介绍,不涉褒贬,深得辞书之体。《辞源》于文末有这样的话:“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高尚守节的典型。唐韩愈《昌黎集》十二《伯夷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也说得很平稳。
按照孟子的说法,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听到文王事业兴盛,便说:“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这是托古以推行他的仁义学说。《论语季氏》只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到了《史记伯夷列传》就说饿死于首阳山。韩愈的《伯夷颂》就是根据《伯夷列传》发挥的。
后记 序跋大多不切题,似亦以不切题为宜,里面可以多一些自己东西。
首先得感谢倾盖如故的邓云乡先生。
约在1995年3月,我的《伸脚录》交给《书趣文丛》的主编脉望后,我又成为闲汉了。过了几个月,邓云乡先生将为外地出版社主编一套丛书,向我组稿。于是便考虑题材,阅读资料。《伸脚录》的字数并不多,但原来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大部分已收了进去,留下来的也须改写,仍然不够充数,只得一篇一篇重新写,这也多少带来情趣。在这过程中,《书友文丛》的主编倪墨炎先生也在向我约稿,还说作者名单中已有我的名字,我因对邓公一诺在先,只得表示遗憾了。
不料隔了一段时间,邓公忽来信说,那家外地出版社因无力承担这一计划,只得作罢。我本来喜欢在上海出版,倪先生又是老朋友,这一来,倒是离则两美,便将“笔锋一转”,转向《书友文丛》,因而皆大欢喜,“孤之始愿不及此”。
为什么要感谢邓公?因为《书友文丛》力争年内一次推出,所以希望各稿在三月份交出,对我略有照顾,也只能到四月中旬。我原来准备给邓公的稿子,都是改写或新写的,我又无倚马之才,所以,如果没有这部分储备稿,就无法在四月间交出,对倪先生的雅意只好枉负了。
可见事无大小,起承得失之间,似乎总有些看不见说不清的因缘,佛学也实在值得一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