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09043950/9787209043953
条形码:97872090439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科学与信仰译丛
外文书名:Science and Faith
内容简介 许多人相信,中世纪基督教敌视科学——那时称为自然哲学——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纵观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的神学家对学习自然哲学并不怀有敌意,而是持包容态度。如若不然,科学革命就不会也不可能发生。通过《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读者将会知道,今天的科学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是植根于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家的头脑之中的。《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全面论述了中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且为学者或一般读者提供了许多资料。
从对伽利略的审判到当年在学校中讲授进化论所引发的争论,再到当代关于干细胞研究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科学与宗教在许多方面相互联系着。许多人相信科学与宗教总是互相冲突,但是《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对于科学与宗教持续至今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相互影响的复杂形式,《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400B.C-A.D.1550)》将为学者与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合理的和可接受的总体看法。
作者简介 爱德华格兰特(Edward Grant),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著名的科学哲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还有《近代科学的形成与欧洲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上帝与理性》。
目录
《科学与信仰译丛》总序
《格林伍德科学与宗教指南》总序
第一章 导言
中世纪:野蛮无知的时代还是激动人心的
革新时代?
基督教诞生前希腊人的宗教与科学
科学的普及
第二章至第八章概述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和长达2000年的自然哲学的开端
生平
著作
成就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和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范围
第三章 罗马帝国的科学与自然哲学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家
希腊世界中科学的出现及其发展
生命科学
精确科学
从罗马帝国到公元6世纪的希腊科学
第四章 基督教最初的6个世纪:基督教对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态度
神秘宗教和占星术
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中的胜利
基督教和异教的理智世界
关于《创世纪》的评注(六日创世著作):基督教对创世的理解
第五章 野蛮人入侵后新欧洲的形成
拉丁百科全书作者
西欧的最低潮
12世纪的新欧洲
新自然哲学的开端
第六章 中世纪大学和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影响
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著作的翻译
中世纪大学
自然哲学文献的类型
13世纪自然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神学是科学吗?
第七章 14~15世纪自然哲学与神学的相互关系
1277年“大定罪”对自然哲学的影响
中世纪宗教对自然哲学的影响
自然哲学在神学中扮演的角色
自然哲学与神学问互动的重要性及意义
第八章 拜占庭帝国、伊斯兰世界与西方拉丁语世界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拜占庭帝国
伊斯兰世界
西方拉丁语世界
原始资料(PrimarySources)
参考文献(AmmtatedBibliography)
大事年表
主要人名与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译后记
……
序言 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影响人们现实生活的两大因素。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科学的种子何以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和国度萌发?如何看待宗教在人类迈入科学的现代世界后的地位?
曾几何时,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被视为对立的两极,此消彼长,水火不容。在20世纪中叶之前,这种“对立论”占据着不容置疑的主导地位。“对立论”的倡导者代不乏人,其中,19世纪的约翰威廉德雷珀(John William Draper)和安德鲁迪克森怀特(Andrew Dickson White)因其影响广泛的著作而成为代表性人物。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西方众多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宗教学家,对宗教与科学的问题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大小不等、形式不一的研讨会、对话会接连不断,著作、论文层出不穷。“对话论”、“交流互补论”、“整合论”等学说纷纷出台亮相,昔日占据主导地位的“对立论”已经“退避三舍”。诸如此类的学说,伴之以颇具说服力的论证、说明和阐释,在今日西方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谓大矣。对此,21世纪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乃至科学界,岂可视而不见?
和西方相比,我国学术界对科学与宗教的研究才起步不久,虽有译作,却不成系统;偶有论著,却乏于创新。可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那么,眼下的路当如何走?思之,时下所应做的还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移译西方佳作为要务。为此,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了这套《科学与信仰译丛》,力求把西方最优秀的相关作品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为推动和改进我国的科学与宗教(信仰)研究尽绵薄之力。
文摘 基督教诞生前希腊人的宗教与科学
从最一般的层面上说,本卷是对希腊哲学思想传统和基督教所分别体现的理性和启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研究。这是希腊知识的关系特征,即希腊知识要依靠人类理性的自然之光才能获得,而启示则与之相对立,是指宗教真理由上帝揭示,并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被接受。许多教父,特别是圣奥古斯丁,强调理性和启示之间的区别。然而,他们相信存在一种真理,并认为理性获得的真理与启示获得的真理一样好,这样一来,在自然知识和启示知识之间就存在基本的一致。然而,有一些特定的启示真理是超越理性的,只有靠信仰才能知道,某些启示真理能靠人类理性获知,但是其他的则不能。例如,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启示真理,也可能靠理性而被认识,就是说许多人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单靠理性而不依赖于启示就能证明。理性不能获得的启示真理,如三位一体(Trinity)和道成肉身(Incarnation),都是信仰的对象。
尽管我们将会看到还存在其他激进的不同观点,但是刚才所描述的立场促使基督教徒们相信异教徒的希腊哲学和自然哲学是帮助理解《圣经》的有用的理性工具。最伟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作者圣奥古斯丁坚持启示优于理性。就像一位哲学史家所说的那样:“奥古斯丁从来没有忘记达到真理的最安全的方式不是从理性开始,然后从合理的确定性到信仰;相反,达到真理的最安全的方式是起于信仰,然后从启示到理性。”(Gilson 1938,17)
罗马帝国后期,早期基督教世界中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涉及理性和启示的广泛关系的一个具体例子。在古代晚期,几乎没有基督教徒做过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基督教徒发现不引进自然哲学就不能评论《创世纪》中的创世说(见第四章关于六日创世文献的讨论)。在本卷中,我将重点论述自然哲学并简单地讨论一下医学,这些是影响了宗教或被宗教所影响的学科。我将对技术天文学、光学和静力学这些精确科学所言甚少,由于这些学科大都是没有争议的,没有激起神学家的热情。尽管我将采用“科学与宗教”这种表达,但是在这里,“科学”一般指自然哲学,“宗教”一般指神学。
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至少对科学与宗教长期以来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二者的关系并不能追溯到文明的开端。我们将看到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真正开端始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降临。这并不意味着在基督教产生之前,科学和异教徒的宗教没有产生关系。但是,它们的关系与将要发生的一切完全不同。
后记 有位译者曾说过:“有两种人会对学术著作的翻译提出批评,一种是不懂外语不做翻译的人,一种是既懂外语又做翻译的人。”但我们认为还有一种人——懂外语但不做翻译的人。
在译此书前,我们就是这第三种人。尽管可以说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英语,还经常阅读一些原著资料,但只是做一些笔记,并没有真正做过翻译。有几次把原著和译著对照,也发现一些错误,非常明显,大都是粗心所致,当时就曾发下豪言壮语:“有朝一日译书,一定不准一个错误出现!”时至今日,当日豪气早已烟消云散,有的只是满满的期待与忐忑不安。虽然已经校对了多遍,却总能发现一些错误。终于明白,要发现一两个错误很容易,但想消除所有的错误又谈何容易!
众所周知,除了难以避免的错误之外,译文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原著语言文法的痕迹,这就使本来就不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变得更加晦涩,这是许多译著最忌讳却又最不能避免的通病。在翻译过程中,虽然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按照中文的习惯来表达,在“信”的基础上尽力向“达”和“雅”的目标努力,但是由于译者能力和水平所限,行文中还是存在英语表达习惯的痕迹。好在译者在翻译工作方面才刚刚上路,来日方长,我们坚信所有的不足都会在未来的译著中逐步克服!“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们也套用诸位前辈译者在后记中都要说的一句话:译文中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对于从未做过翻译的我们来说,能顺利完成此书的翻译,得益于各方面的帮助。尤其要感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傅有德教授和李章印教授,正是他们的力荐和支持,我们才获得了翻译此书的机会。
由于我们不是主修宗教学,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宗教术语不可避免地成为翻译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幸有同窗好友陈玉梅学姐的鼎力相助,才使得我们对宗教术语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由于学姐正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学,所以每次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求助,有时甚至一天发两次邮件,学姐做事极其认真,每次都是与专家学者讨论之后,再给我详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