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23 23:30:08 作者:

 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3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08729084
条形码:97875087290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学者文丛社会理论前沿书系

内容简介 《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内容简介:多年来,我致力于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研究。在基于中国本土经验检讨国家与公民社会理论范式的过程中,我选取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经贸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特别是浙江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州商会的跟踪研究,我及其研究团队试着提出了“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的新分析框架,得到了学术界的一些关注。得益于宁波市海曙区委陈奕君书记、彭朱刚区长的支持,我在宁波市开展了一项名为“城市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课题。在宁波市的多次调研中,特别是对曾经获得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案例研究中,我为宁波市勃发的社会精神所感染。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与社会参与之间得到了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向非营利组织星光敬老协会购买服务。星光敬老协会负责项目运作,承担审定服务对象,确定服务内容,培训服务人员,检查和监督服务质量等工作。在其中,政府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渠道,形成了多方位的公共服务参与格局。在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社会精神勃发的更多领域,社区治理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作者简介 李慧凤,吉林省延吉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公民社会与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创新、社区治理、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许义平,浙江宁波人,现供职于宁波市民政局,受聘华中师范大学社区建设客座教授、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客座教授、宁波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著有《寻找家园——关于社区发展的思与想》、《81890服务系统管理指南》、《写在社区边上》、《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等。
编辑推荐 《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
重构现代社区研究社会理论前沿
多元参与中的合作治理社 社会力量前沿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理论前沿社区直选与社区治理 社会理论前沿
社区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社会理论前沿
合作治理中的社区民间组织 社会理论前沿 区社会工作的兴起 社会理论前沿
社区评估制度中的多参与 社会理论前沿
目录
第一章 重构现代社区研究
第一节 共同体与现代社区
第二节 中国社区组织的本土化特征
第三节 基于功能区分的社区组织
第四节 现代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多元参与中的合作治理
第一节 治理的兴起与社区治理变革
第二节 多元参与中的合作治理:一种分析框架
第三节 治理视角下的政府定位和行为方式

第三章 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沿革
第三节 “选聘分离”: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宁波模式
第四节 “选聘分离”体制下的社区工作职业化制度

第四章 社区直选与社区治理
第一节 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的现状
第二节 社区直选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社区直选的制度创新
第四节 社区直选制度与社区治理

第五章 社区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以需求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服务供给模式
第三节 多元伙伴式治理:以宁波“81890”服务模式为例
第四节 社区服务向公共服务制度的演变——以宁波市居家
养老服务制度创新为例

第六章 合作治理中的社区民间组织
第一节 政府在培育社区民间组织中的作用:以北仑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为例
第二节 社区民间组织与社区自治:以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社区民间组织为例
第三节 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研究:以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民间组织为例
第四节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之道——基于案例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兴起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发展的新视野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
第三节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海曙模式”
第四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第八章 社区评估制度中的多元参与
第一节 传统考核体系的缺陷
第二节 “群众满意度”评估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群众满意度”评估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群众满意度”评估制度的操作程序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一书就要出版了,年轻漂亮的作者李慧凤君要我写上几句话。说实话,无论是社区治理,还是实证研究,我都没有话语优势。一推再推之后,想起当年自己缠着老师写序的情景,我就横下心来,把写这个序当做了一种责任。
多年来,我致力于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研究。在基于中国本土经验检讨国家与公民社会理论范式的过程中,我选取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经贸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特别是浙江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州商会的跟踪研究,我及其研究团队试着提出了“中国公民社会在参与中成长”的新分析框架,得到了学术界的一些关注。得益于宁波市海曙区委陈奕君书记、彭朱刚区长的支持,我在宁波市开展了一项名为“城市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课题。在宁波市的多次调研中,特别是对曾经获得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案例研究中,我为宁波市勃发的社会精神所感染。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与社会参与之间得到了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向非营利组织星光敬老协会购买服务。星光敬老协会负责项目运作,承担审定服务对象,确定服务内容,培训服务人员,检查和监督服务质量等工作。在其中,政府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增加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渠道,形成了多方位的公共服务参与格局。在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社会精神勃发的更多领域,社区治理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文摘 插图:


第二,社区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社区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结构上,体现在独立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人的缺位到以人为中心,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展示了社区建设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趋势。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人的利益,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最大程度地解决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减少社区内的不和谐因素,是社区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已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在人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社区是人们的组织形式,是人们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场所,也是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领域。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区建设,使人人能充分地享有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社区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社区发展来缩小社会不平等程度,把对社会整体的关注具体化为对每一个个体的照顾,通过社区服务来关注社会各类群体,保证他们基本的、体面的生活。
第三,社区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渠道和平台。说社区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渠道和平台,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协调好社区居民利益与整体社会利益的关系,让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社区得到实现和体现;另一方面是帮助人们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达成在共识基础上的相互之间的妥协和契约,以实现社区的和谐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群体分化、利益矛盾突显,城市各种社会问题,诸如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弱势群体救助问题、吸毒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向社区聚集。因此,社区成为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利益诉求的渠道,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平台。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尊重居民群众的民主自治权利,通过民主的程序不断完善根据居民意志制定而又能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的规则体系,真正体现和平衡社区各个群体的愿望和利益,使居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平等地主张自己的权益,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这是社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之渠道和平台的意义。
后记 两年前,我们参与了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主持的“城市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其中的研究主题是社区治理。由于在研究过程中有太多令人惊喜的发现和由此引发的更为宽泛的有趣话题,在郁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强力支持下,我们又将课题成果拓展成了眼前的一部书稿。
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年多的这项工作即将结束,自有一种完成任务后的轻松。自己的发现和主张即将与读者见面,又有一种递交考卷前的惶恐。但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氛围里,调查研究的过程、从实求知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真正做学问的经历。
抱着对一切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深刻敬畏,在这本书稿中,我们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希望借此使我们的主观判断更接近于社会的真实,更希望在一系列个案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意见,在可能的条件下,能够激活进一步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关乎社区治理的命题已大大地超出了社区本身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关系。哪些因素能够进入这种关系?这是和行动、和无数细微的社会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如同我们的研究所表明的,如果离开具体的服务生产活动,离开具体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只是一种抽象。我们发现,伴随着社区发展实践的展开,有一些新的而且重要的因素正在生成。这些因素既包括社会,也包含政府自身的行为方式,这些因素对公共服务能力和公民社会的成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形成以社区治理为发端的社会公共服务新秩序。
读书人网 >政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