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2-24 01:31:59 作者: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49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807341475
条形码:978780734147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标”,是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其中,河床不抬高的关键是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黄河下游泥沙的严重淤积,使得每年有16亿t泥沙进入黄河,其中约有1/4淤积在下游河道,使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的影响,使黄河的水沙关系极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淤积加重,河道内又出现了3~5m高的“悬河中的悬河”,呈现出“槽高于滩,滩又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称之为“二级悬河”。
编辑推荐 由于本研究项目涉及内容广、难度大,因此联合了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协作攻关。在黄委水土保持局的组织协调下,参加单位有黄委水文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师范大学等,参加研究的科技人员70余人。在黄委主任李国英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学科、各部门的优势,协作攻关,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为确定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并进行治理开发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系列基础资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及成果简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五节 主要研究成果
第六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
第一节 三门峡水库淤积情况
第二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河床质法)
第三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钻孔法)
第四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分析(平衡法)
第五节 三门峡库区淤积物粒径组成成果分析
第六节 小浪底水库运行与淤积情况简介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黄河下游河床淤积物粒径分析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情况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床质钻孔取样断面布置和计算方法
第三节 黄河下游滩槽淤积物粒径对比分析
第四节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分析(钻孔法)
第五节 不同时段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组成分析
第六节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分析(平衡法)
第七节 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综合分析
第八节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中粗泥沙界限的初选
第九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然地理背景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宏观判析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
第二节 地貌
第三节 地层与产沙
第四节 岩性与产粗泥沙的关系
第五节 侵蚀产沙营力对产沙的影响
第六节 植被盖度与产粗泥沙
第七节 气象水文与产粗泥沙
第八节 前人对有关强烈侵蚀产沙区域的研究
第九节 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侵蚀土壤粒径分布研究
第一节 取样点的布设及取样方法
第二节 侵蚀物粒径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第一节 黄河中游输沙模数图的绘制
第二节 界定指标的确定
第三节 不同输沙模数级粗泥沙区域分布及产沙量分析
第四节 不同输沙模数级粗泥沙来源区支流分布
第五节 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确定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重点支流特性深化研究
第一节 重点支流的遴选
第二节 重点支流特性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第三节 重点支流特性分析
第四节 重点治理支流信息表现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黄沙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分区研究
第一节 历史上部分有关黄河流域(中游)分区(带、片)研究成果简述
第二节 多沙粗沙区治理分区的划分
第三节 分区结果合理性论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多沙粗沙区各治理分区水资源量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水资源分区
第三节 降水、蒸发
第四节 地表水资源量
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量
第六节 水资源总量
第七节 泥沙
第八节 多沙粗沙区来水来沙对黄河水沙的影响
第九节 小结

第十章 多沙粗沙区治理分区经济社会调查评价
第一节 调查评价指标的遴选
第二节 调查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 经济社会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水土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构筑控制黄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线”
附录二 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8月5日)
附录三 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9月24日)
附录四 专题会议纪要(2004年12月9日)
附录五 专题会议纪要(2005年3月29日)
附录六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任务书的批复
附录七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专家咨询意见
附录八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补充完善)部分专家咨询意见
附录九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项目验收意见
附录十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专家鉴定意见
后记
……
序言 “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标”,是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标志。其中,河床不抬高的关键是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黄河下游泥沙的严重淤积,使得每年有16亿t泥沙进入黄河,其中约有1/4淤积在下游河道,使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的影响,使黄河的水沙关系极不协调,造成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淤积加重,河道内又出现了3~5m高的“悬河中的悬河”,呈现出“槽高于滩,滩又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称之为“二级悬河”。
现已初步查明,1960年前三门峡水库未建成的“自然”水沙情况下(淤积物取样分析得知,后同),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中,d≥0.05ram和d≥0.10mm的粗泥沙分别达76.1%和50.7%。如此之多的粗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特别是位于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右岸的皇甫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孤山川等5条支流,产生的d≥0.05mm和d≥0.10mm的泥沙分别占到河龙区间相应沙量的50.0%和87.0%。强烈的水土流失使该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大量的泥沙输入下游,使下游河道淤积抬高,形成潜在的洪水灾害,直接威胁着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在倡导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今天,加强这一特殊地区的治理与合理开发研究,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下游河槽减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列为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1997年水利部科技司(科技项[1997]29号)将其确认为水利部科技计划项目(sR9727)。其研究目的是:明确对黄河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危害最大的泥沙即粗泥沙,界定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范围,并根据该区内部的地面组成物质和侵蚀强度的差异进行亚区划分,提出治理开发方略。2000年该项目完成。研究得到的结果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占河口镇至桃花峪区间总面积的22.8%,年均可产生的泥沙达11.82亿t,占中游年均输沙量的69.2%,其中粗泥沙量(d≥0.05mm)达3.19亿t,占中游总粗泥沙量的77.2%。由此说明,黄河下游淤积泥沙主要来自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因此,加强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的关键所在。
文摘 插图:


后记 水孕育了生命,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
我生在长江流域的安溪河畔,儿时常嬉戏于山涧、小溪之中,似乎生来就注定要与河流结缘。但没有想到结缘的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黄河。因为没想到,所以大学时没下力气去学“泥沙运动学”;因为没想到,所以没在意黄河为什么姓黄;因为没想到,所以更没有去刨根问底探究黄河为什么这么黄。
25年前,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不经意间却把命运交给偶然,去听从一条陌生河流的摆布。当我第一次同黄河零距离接触,梦想放飞的心情却再也无法飞扬起来,满怀的豪情壮志之中,却夹杂着一丝浓浓的感伤;脑子里久久萦回着那无尽的泥沙、高悬的河床、乖戾的浊流……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复杂的心情隐藏着以清澈的激流代替眼前一切的渴望;也就是在这渴望中,我学着轻轻地去把脉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河流。
黄河,这条万里巨川,千百年来,因为其“黄”给人们带来多少苦难,为改变其“黄”,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呕心沥血、为之无奈、为之憔悴。在黑暗中摸索,是为了争取一线光明;在矛盾中徘徊,是为了理清千丝万缕。在摸索中,我领略了前贤和同仁的先见和启迪,在徘徊中,我体验了无边的苦海和无穷的快乐——这些,就是我25年的感悟和品味。
黄河泥沙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其面积为64万km2。在这64万km2的黄土高原中,有45.4万km2的水土流失区;在45.4万km2的水土流失区中,有19.1万km2的多沙区;在19.1万km2的多沙区中,有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在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中,又有1.88万km2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这些成果的提出,为控制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串串数据的获得,既有前人的探索研究,又有我们这些后来者的继承深化。
25年,弹指而过。从清澈的龙羊峡到浑浊的三门峡、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从黄河上游的兰州到黄河河口的东营,从黄河水沙变化到黄河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从黄河泥沙来源到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从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到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每走一步都在想起黄河,每行一程都在念及泥沙,因为黄河是我第二故乡,因为我生来与河流有缘。
河流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健康的四大标志——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标。其中前三个标志都与黄河泥沙有关。所以,解决好黄河泥沙问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核心问题之一。
感谢前贤为我指引研究黄河泥沙的航向,感谢同仁给我创造探索多沙河流的机会,感谢领导给我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更感谢陪伴我度过了20个春秋的妻子,是她,除了完成所承担的专业工作,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从多方面支持我的工作,为我专心致志地研究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等课题提供了切实保障。前辈的指点,同行的合作,朋友的帮助,亲人的理解,才最终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及时的出版。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