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

发布时间: 2010-02-24 01:33:56 作者: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167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
ISBN:7806214526
条形码:978780621452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黄河粗泥沙定界标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范围的界定、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亚区划分及其治理开发方略等。该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生产实践指导意义,为黄河泥沙的有效治理和中游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编辑推荐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主要研究宗旨和研究目标的要求,分下列四个专题进行研究:
专题一 黄河“粗泥沙”定界论证。弄清对黄河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主槽淤积危害最大的是哪一级粒径泥沙。
专题二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进一步弄清黄河中游全沙和粗泥沙的主要产区范围和面积。
专题三 黄河中游多少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研究。对不同地层的产沙量及产沙输沙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专题四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亚区划分及治理开发方略。根据多沙粗沙区内部地面组成物质和侵蚀强度等差异,进行亚区划分,并提出治理开发方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黄河粗泥沙定界论证
第一节 黄河粗泥沙概念
第二节 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物粒径分析
第三节 黄河粗泥沙定界论证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
第一节 区域界定的原则、方法与指标
第二节 黄河中游泥沙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研究
第三节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研究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研究
第一节 多沙粗洮区侵蚀产沙环境
第二节 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规律
第三节 泥沙输移规律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黄河中游多少粗沙区亚区划分及治理开发方略探讨
第一节 亚区划分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第二节 亚区划分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亚区划分的方法
第四节 各亚区的特征
第五节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开发方略探讨
第六节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鉴定意见
附录二 《人民日报》报道:黄河淤沙何处来 专家研究有新说
附录三 《光明日报》报道: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粗沙区
附录四 《中国水利报》报道:黄河泥沙哪里来
附录五 《黄河报》报道:黄河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有新说
后记
……
序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在黄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中华文明。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突出的水土流失,带来黄河下游的严重淤积,使得每年有16亿t泥沙进入黄河,其中约有1/4淤积在下游河道,使下游成为“悬河”。造成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严重灾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泥沙的组成如何?主要来自何处?输移规律和特点是什么?这些涉及水土保持规划和黄河治理方略的重大问题,为广大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关注。
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文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等单位的近50名科技人员共同承担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较好的成果。该成果分析了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的粒径组成,其中72%为粒径大于等于0.05mm的粗颗粒泥沙。这些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多沙粗沙区面积虽不大,约为7.86万km2,仅占黄河中游区面积的23%,可产生的泥沙达到11.82亿t(1954~1969年系列),占黄河中游输沙量的69.2%;产生的粗泥沙(粒径大于等于0.05mm)量达3.19亿t,占黄河中游总粗泥沙输沙量的77.2%。泥沙、特别是粗泥沙,是治黄的症结所在,要解决好黄河泥沙问题,关键在于划定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范围,并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既能集中重点治理,又能大幅度地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因此,黄河“粗泥沙”界限、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多沙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多沙粗沙区亚区特征及其治理方略等,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是黄河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该项目研究人员经过潜心研究,以三门峡库区及其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占多数的观点,确定了黄河“粗泥沙”界限为0.05mm;用输沙模数指标法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研究了多沙粗沙区的产沙输沙规律,根据地面组成物质和侵蚀强度进行了亚区划分,并探讨了多沙粗沙区及其亚区的治理方略。
文摘 插图:


后记 为了查清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探寻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产沙输沙规律和治理开发方略,1995年,黄委会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区域界定及产沙输沙规律研究”列为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协作研究。经过黄委会水文局、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以及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等单位的50多名科技人员,经过四年多的辛勤工作、联合攻关,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目标任务,并于2000年5月23日通过了鉴定验收。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为黄河中游重点治理、下游防洪减淤、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鉴定会不久,各大新闻媒体都纷纷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2000年6月12日新闻30分、6月13日现在播报、6月14日早间新闻、7月12日早间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月15日早间新闻)、河南电视台(6月14日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海外版(6月14日)、光明日报(7月12日)、解放日报(6月9日)、南京日报(6月10日)、长春日报(6月14日)、北京日报(6月18日)、海南日报(6月11日)、陕西日报(6月10日)、河南日报(6月12日)、江南时报(6月12日)、大河报(6月10日)、成都晚报(6月10日)、中国水利报(6月15日)、黄河报(6月2日)、黄河电视台(5月29日)、新华网(6月12日)、中国新闻社网站(6月13日)、南京新闻热线网站(6月14日)等都以“黄河泥沙哪里来”、“黄河淤沙何处来”、“黄河淤沙哪里来,专家研究有新说”和“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粗沙区”等为题目,作了详细报道。
本课题提出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已得到水利部、黄委会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在水利部的有关报告中采用0:“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区,对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有重大影响,与黄河防洪有直接关系。其中,沟道坝系工程又是减少入黄泥沙的主要措施。建议将以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工程,纳入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列入防洪基建计划,由流域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黄河治理开发,特别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本研究成果将会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积极作用。
为了使读者对本项研究成果有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将专家们对该项成果的鉴定意见及有关媒体对该项成果的报道,作为附录附于书末。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