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9787500592174
条形码:97875005921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金博士书丛
内容简介 《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及长期绩效研究》内容简介:IPO现象既是金融理论界近段时间以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监管部门,投资者以及企业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及长期绩效研究》对国内外IPO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的全部A股IPO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较,中国A股市场IPO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首日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外平均水平,二是长期绩效为正(而国外为负)。《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及长期绩效研究》作者具有丰富的证券从业经验,故其研究分析能够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实际情况同西方的IPO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借鉴国外IPO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股权分置下的路径依赖假说”和“A股长期强势的制度安排假说”,对中国A股的IPO现象进行了较好的解释。《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及长期绩效研究》在理论的完整性、论证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可信度等方面都较为出色,部分统计结果甚至可以为投资者申购和投资新股提供实务指导。《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及长期绩效研究》对于证券从业人员、拟上市公司管理人员以及新股投资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蒋顺才,男,1968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分别毕业于燕山大学自动化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199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博士,2004年),现为中南大学数学学院博士后、财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曾在国有工业企业、外资外贸企业以及证券公司有过从业经历。主要从事公司理财,资本市场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证券市场导报》、《财经理论与实践》,《商业经济与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企业激励机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参编教材3部,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3项。
编辑推荐 《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及长期绩效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出版。
目录
导论
研究背景
研究回顾及综述
研究目标及突破
第一章 中国A股市场IPO首日收益率研究——理论与制度背景
1.1 IPO低定价现象的国际比较
1.2 IPO低定价理论综述
1.3 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的研究回顺
1.4 中国A股IPO发行制度演变历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A股市场IPO首日收益率研究——实证分析
2.1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2.2 中国A股市场IPO发行总体情况统计分析(1991~2003)
2.3 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统计特征
2.4 影响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的因素分析
2 5对西方IPO低定价理论适用性的综合检验
2.6 对西方IPO低定价理论的扩展性检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A股市场IPO长期绩效实证研究
3.1 文献回顾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3.3 中国A股IPO长期绩效的描述性统计
3 4中国A股IPO长期绩效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A股市场IPO首日收益率偏高及长期强势的经济学解释
4.1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介绍
4.2 中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偏高现象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4.3 中国A股股票IPO长期强势的经济学解释
4.4 本章小结
附录:中国证券市场十大利好消息回顾(1992~2004)
第五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5.1 研究结论
5 2政策建议
5.3 研究创新
5.4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 记
……
序言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现象是上市公司金融领域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很多.但国内在这个领域内的系统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多。蒋顺才同志在攻读会计学博士之前,已有数年的证券研究和投资银行的I作经验,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IPO的实际操作都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选择博士论文时,我建议他考虑以IPO为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新兴+转轨”的特征,很多基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A股市场。例如,关于IPO抑价理论,西方学者大多是在“有效市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进行论证的。因为在西方国家,无论是首次公开发行还是上市后再融资,都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只要符合上市条件,企业就可以注册上市,只要有投资者愿意购买你的股票,你就可以再融资。因此,首次公开发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首次公开信息披露的过程,IPO抑价是企业首次上市时.发行人、投资银行以及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只要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IPO抑价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如果用西方IPO理论套用到中国A股市场.就有可能出现“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因为在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我国企业的新股发行一直是受政府控制的。以前的额度制自不必说,现在的核准制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IPO的定价问题显然不仅仅是充分信息披露就能解决的。
文摘 插图: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作为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将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到对中国A股IPO的研究中来。将对中国股票市场IPO首日收益率偏高及长期强势现象具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解释力。因此,在本书的研究中,笔者在国内首次将新制度经济学应用于对我国A股IPO问题的研究,这将为国内理论界分析IPO低定价及长期绩效提供一个重要的新的框架依据。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A股IPO低定价及长期绩效问题的研究,就作者所检索的文献来看,除了-存在机械套用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等缺陷外,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在样本及数据方面,样本容量小、数据旧、周期短;二是在研究范围方面,将[PO低定价研究集中于发行定价上,将长期绩效研究集中于股权结构、财务指标或投资者行为,且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上,对数据的挖掘不够深入;三是在研究解释方面,大多借用西方学者的研究假说,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适用性检验,缺乏系统的观点和新的研究视点,将对我国IPO首日收益率和长期绩效的影响因素当作形成原因,把对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视作成因解释。
基于以上对于相关文献的考察,笔者确定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将我国IPO首日收益率和长期绩效的研究建立在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对其动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充分的描述和分析;对我国IPO首日收益率和长期绩效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组研究,并结合我国[PO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研究假设,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西方相关理论在我国A殷市场的适用性;最后,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下,探讨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偏高和长期强势的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说。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以实证研究为主,但在不同章节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第一章和第四章中,既有演绎、归纳等规范研究方法,也有分组统计和案例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这两章中表现得也比较充分。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都是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为了对相关数据和现象的解释更为充分,笔者采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分组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独立变量的非参数检验、参数相关性检验、相关性列联分析法、变截距变斜率的回归方程检验等,多种分析方法的采用,使本书内容上更丰富,论证上更具有说服力。
后记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IPO现象既是金融理论界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监管部门、投资者以及企业界长期关注的焦点,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作为博士论文,本来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要把他编印成书,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则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博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以后,虽有编辑和朋友鼓励我将博士论文改写出书,但我一直在犹豫中,唯恐立论不足,证据不显,或谏策有偏,遭人诟病甚至误导市场。现在,我的论文答辩完成已整整两年了,长期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也基本解决了。从我国证券市场最近两年的发展来看,许多新的政策和市场情况与当时作者在论文中的分析基本吻合,2004年以后的IPO公司首日收益率也在逐渐降低。同时,金融研究源于实践,又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每一个学者所必须具备的治学态度。现在我终于可以将博士论文付梓出书,希望能够以此抛砖引玉,藉此与理论研究者、拟上市公司以及证券投资界的各位朋友进行交流,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在中国证券市场进行IPO上市的种种问题。
在全书完稿付印之际,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化成老师。能够从师于王化成教授,是我一生之三幸:我本科学自动化,硕士学工商管理,师从王教授前根本没有会计专业背景,蒙教授之不弃,得以列于门下,圆我3A(Automation—Administration—Accounting)求学之心愿,此为一幸;王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循循善诱,诲我不倦,使我在三年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渐谙财务会计之真谛,初习治学研究之精神,此为二幸;王教授为人谦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门下弟子互相砥砺,情同手足,亲如家人,入王教授师门,得一家亲人,此为三幸!从本书的选题到最后联系出版,都是与王老师所付出的心血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