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1944:松山战役笔记

发布时间: 2010-03-03 03:47:26 作者:

 1944:松山战役笔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08032457/9787108032454
条形码:97871080324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1944:松山战役笔记》讲述了: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作者简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2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媒体推荐 松山战役,可能是在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役。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
当时参战的官兵们,虽然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抱有信心,但是看到日军如此疯狂地顽抗,都不敢相信自己能看到胜利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的想法是,拼光自己这一代人,杀死全部日本男人,也许中国才能熬到胜利那一天!
  ——余戈
余戈写的这本书,有两个突破,或称两个“正视”:其一,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其二,正视侵华日军在军事行动上的严密作风。这是历史的态度。
(本书)从军事的、战役的、战术的乃至从具体的战斗过程、具体的战斗细节切入去研究战争史。详实、真切、细致、可感,有具体日期、具体人物、具体地点、具体景象、具体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闻到硝烟,如听到枪声炮声,如见到怒江滔滔翻滚的浊浪,和对岸高崖上日军碉堡黑洞洞的枪眼。
  ——朱增泉(中将)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1944:松山战役笔记》像一块厚厚的板砖朝我劈面拍来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质量和沉重,也让我长长地吐出了一口鸟气:总算在期待了如此多年之后,看到了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出的、放在世界战史文学橱窗里毫无愧色的作品。
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
  ——乔良(空军少将)
编辑推荐 《1944:松山战役笔记》: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你可以说,这部书填补了后人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你还可以说,这将是一部一上架就会获得战史类模范文本地位的作品。你更可以什么都不说。在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你走到屋角的某处,坐下来,静静地翻开它,然后,开始读吧。
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它们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余戈
目录
序一 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朱增泉
序二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乔良
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
第1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第2章 大反攻:西线有战事
第3章 一战松山(6月4日—7月1日)
第4章 二战松山(7月2日—7月6日)
第5章 三战松山(7月7日—7月11日)
第6章 四战松山(7月12日—7月19日)
第7章 五战松山(7月20日—7月25日)
第8章 六战松山(7月26日—8月2日)
第9章 七战松山(8月3日—8月19日)
第8军 松山战役中的指挥者
第10章 八战松山(8月20日—8月27日)
第11章 九战松山(8月28日—9月1日)
第12章 十战松山(9月2—9月7日)
尾章 松山战役检讨
松山战役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余戈是一位军人,是一位真正的军事迷。不要以为只要穿上军装,都自然成了军事迷,不见得。身上穿着军装,却并不真正懂得军事,这样的人并不少。穿上军装,并且懂得军事的人,也不一定全都对军事潜心钻研到入迷的程度。朋友们告诉我,现在的军事网上很热闹,年轻人当中有一大批军事迷,“玩”得很深。他们对当今军事高科技领域的进展情况相当了解,对各种高性能的先进武器装备相当熟悉,对当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动向也相当关注——虽然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很准确,也不是每一种见解都很内行。作为一名老军人,我觉得这是一条好消息,一种好现象。我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繁荣,老百姓生活总体上安定并且日益改善,富裕的人越来越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怕就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当中再没有人关注军事,再没有人钻研军事。如果那样,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得了健忘症、幼稚病。
我们热爱和平,并不热爱战争。但忘战必危,这句话可以从各个不同层面去解读。从中国的历史层面去解读,中国战败的教训太惨痛了,百年耻辱,没齿难忘。从当今世界现实生活的层面去解读,世界各国的电视新闾中哪一天没有战争?世界哪一个角落没有战争?哪一个国家不在研究战争?哪一支军队不在准备战争?从一支军队、一位现役军人的层面去解读,意义更加直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朝一日,有准备地去投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同毫无准备地去投入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胜与败,生与死,结果将是天壤之别。
文摘 第1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1月1日
1
在Google地图网站提供的美国卫星地图中寻找松山,大致由北向南流下的怒江可作为参照物。当你在横跨怒江的惠通桥西岸找到“腊勐”这个地名,在其北侧紧傍的一座大山即为松山,主峰标高约为海拔2200米。从松山溯怒江北向绵延而上,则是如鱼脊般逐渐抬升而起的高黎贡山脉,那里的平均海拔已在3000米以上。
松山主峰至怒江江面的垂直落差为1500多米,站在松山顶上看怒江,仿佛从空中俯瞰,怒江如深谷中的一条银练;而抬头眺望怒江东岸的山峦,则感觉如在眼前,直线距离不过八九千米,似乎在此岸喊一声,彼岸即可听到,但行程却在60公里以上。自保山方向逶迤而来的滇缅公路,经东岸的山头绕“之”字形盘旋而下,至怒江峡谷谷底,跨过惠通桥后又盘旋而上,先通过腊勐寨子,再环绕松山山腰绵延数千米,而后在西南方向的滚龙坡转向龙陵。由于这里山岭高峻,一向人迹稀少,但又是怒江以东通往龙陵、芒市的必经之路,古时只有一条陡峭多弯的古驿道,西行者从东岸山上下到谷底,再攀援而上至西岸山头,往往要走一整天,且一日里要经历谷底炎夏、山腰凉秋、山顶寒冬三种不同气候,一向被行人、马帮视为畏途,不是万不得已,绝不进入这’、“高山夹箐,地险路狭,人马不能并行”之地。对怒江峡谷而言,西岸的松山是一座超级“桥头堡”;对滇缅公路,松山是扼断其咽喉的巨手;对滇西重镇龙陵,松山则为前沿屏障。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身临其境者一目了然,故西方记者曾将其称作“滇缅公路上的直布罗陀”。①
据守松山的是日军第56师团步兵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一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负责镇安街西南至怒江地区的守备,指挥部设在松山。他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半永久性工事,常驻兵力约3000人,方圆十数里都在其炮火控制之下。这支日军是1942年5月攻占缅甸后,追击败退的中国远征军而前出到松山的。其后整整两年,一直盘踞于此。按日军的惯例,他们以松山脚下的腊勐寨名,取谐音将守军命名为“拉孟守备队”。②
1944年元旦,在松山日军的记忆中是个难忘的日子:海拔2010米高的松山阵地上开始供水了。为此,日军在松山主峰的道人坪子用汽油桶烧了热水,士兵们脱得赤条条地洗了一通露天浴。
既然日军打算在松山长期坚持,水源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前,日军在主阵地与崖阵地中间北侧的水无川山谷中找到了水源,但因无供水设备,只能组成运水班,每天往返一次,从山
……
后记 笔者是一家军队杂志的编辑,关注和研究抗战史是几年来的业余爱好。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男性,从小就被“打鬼子”的老电影所熏染,心灵深处早就埋下了一种“抗战情结”。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近一百年里,屡遭列强蹂躏的中国人,第一次打败了欺侮我们最狠的一个外国,抗战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民族和每个个体,都有一种精神拯救的意义。”
最初,我的兴趣是收藏抗战主题的军品,特别是日军投降后遗留在国内的玩意儿。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广义上的战利品。对军人而言,有什么能比把玩战利品更能表达胜利者的愉悦与自豪呢?既然出生太晚没能为抗战效力,那么就以收藏研究的方式来感受先辈创造的历史荣光吧。七八年之后,我收藏的战利品就摆了满满一屋子,成了一间家庭抗战陈列室,藏品中还有一两件够得上一级文物的东西,比如南京大屠杀主犯、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所写的一幅中堂,内容为“踊跃破南京城”;而据此所写的数十篇文章,也见诸报刊与网络,并引来一些电视媒体朋友登门做节目。
唐人杜牧有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我以为,杜牧在磨洗、把玩折戟的一刻与我是同道,我们都是在“磨洗”而“认”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因为手里的物品直接浸染着历史的烟火和血迹,其感触来得直观、细腻而强烈。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