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08463506
条形码:97875084635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滨江地区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可供水文水资源、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科研技术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及相关管理部门有关人员阅读和参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基础,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已经编制和实施了很多涉水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由于各类涉水规划内容往往分属不同的专项规划,对涉水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协调。《滨江地区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以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用为基础,对滨江地区水资源评价、预测及合理配置、节水减污、应急供水体系、水环境的评价、模拟和预测的理论和计算、水环境保护对策制定、水文计算方法、防洪安全校核、防洪减灾对策、水系规划模式、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水权及水市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相关研究实例进行了分析。
编辑推荐 《滨江地区水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1编 总论
第1章 研究目的及背景
1.1 滨江地区水问题分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背景和支撑
第2章 研究内容及特色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基本原则
2.3 本书特色及创新
第2编 滨江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第3章 滨江地区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3.1 水资源形势分析
3.2 水资源量调查与计算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
第4章 滨江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4.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路
4.2 需水预测
4.3 供水预测
4.4 水资源“量”的供需平衡分析
4.5 水资源“质”的保护协调
4.6 水资源配置推荐方案
第5章 滨江地区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
5.1 生态环境需水概述
5.2 生态环境需水的量化方法
5.3 存在的问题
第6章 滨江地区节水减污研究
6.1 现状分析
6.2 节水型社会建设
6.3 农业节水减污
6.4 工业节水减污
6.5 城市节水减污
第7章 应急供水体系
7.1 必要性和可行性
7.2 应急供水系统的组成
7.3 应急供水联动体系
第8章 江阴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实例分析
8.1 水资源条件
8.2 江阴市需水预测
8.3 水资源“量”的配置
8.4 水资源“质”的协调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编 滨江地区水环境保护研究
第9章 滨江区域水环境数学模型
9.1 河道及河网区水环境数学模型
9.2 水体的水流水质数学模型
9.3 湖泊及水库富营养化模型
第10章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
10.1 水环境功能区划
lO.2 设计水文条件的选取
10.3 水质降解系数确定方法
10.4 水体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第ll章污染源控制途径
11.1 工业污染源
11.2 生活污染源
11.3 农业污染源
第12章 滨江区域水环境保护措施
12.1 截污
12.2 调水
12.3 生态清淤、生态修复和优化水系整治河道
12.4 水安全应急体系研究
第13章 滨江区域水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3.1 截污改善水环境案例分析
13.2 引水改善水环境案例分析——以常熟市海洋泾为例
13.3 清淤改善水环境案例分析——以太仓市城区为例
参考文献
第4编 滨江地区防洪安全校核及水系规划研究
第14章 滨江地区洪涝灾害成因与特点
14.1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14.2 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
第15章 防洪安全校核
15.1 防洪安全校核目的和原则
15.2 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内容
15.3 防洪规划的编制依据
15.4 防洪安全校核中的若干关系分析
第16章 防洪排涝标准确定及衔接
16.1 防洪标准的确定
16.2 城市化地区排涝与排水标准的衔接
第17章 防洪对策与措施
17.1 防洪减灾体系
17.2 防洪工程措施
17.3 排涝工程措施
17.4 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18章 滨江地区水文计算方法
18.1 概述
18.2 设计暴雨计算
18.3 产流计算
18.4 坡面汇流和河网人流计算
18.5 圩垸排涝模数的计算
18.6 河道汇流计算
第19章 滨江地区水系规划
19.1 滨江地区水系特点及问题分析
19.2 水系规划的目的与原则
19.3 水系规划的任务
19.4 水系规划中的生态与景观设计理念
第20章 区域防洪与水系规划实例分析
20.1 张家港市防洪计算
20.2 太仓市骨干河网规划
参考文献
第5编 滨江地区水生态景观体系研究
第21章 滨江地区水生态保护理论与方法
21.1 滨江地区水生态特征与问题辨析
21.2 滨江地区水生态保护研究的理论基础
21.3 滨江地区水生态区划研究思路
21.4 滨江地区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21.5 滨江地区水生态系统调控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21.6 滨江地区水生态系统调控的工程措施
第22章 滨江地区水景观建设的理论与模式
22.1 滨水景观概述
22.2 我国滨江地区水景观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22.3 滨水景观构建的理论基础
22.4 滨水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22.5 滨江地区滨水景观规划的模式与程序
22.6 滨水景观与防洪、生态之间关系的协调
第23章 滨江地区的水文化建设
23.1 水文化概念
23.2 水文化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23.3 水文化建设的意义
第24章 滨江地区水生态景观体系建设实例
24.1 江阴市水生态调控研究
24.2 太仓市水景观格局的构建
24.3 常熟市水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第6编 滨江地区水较及水市场理论
……
序言 隶属江海之滨的区域历来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美、因水而灵。建国50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领导人民坚持不懈治水,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与挡潮、排涝、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滨江区域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水资源利用保护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适应,水多、水少、水脏、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并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滨江区域的许多市县政府确定了新时期“率先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开展滨江地区水资源保护理论及应用研究。有效解决区域水问题,是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以崔广柏教授为首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科研团队,以长江三角洲为主要对象,经过10余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于滨江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瞩目的成效。
本书紧密结合滨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长江下游滨江地区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应用实例,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运、水市场等涉水问题,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并进行检验。研究人员不仅全程参加研究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调研、编制直至评审工作,并且在规划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研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提升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不仅为滨江地区,也为其他区域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例典范。
文摘 插图:

滨江地区主要指七大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区及中下游的广阔平原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黄河流域的巴盟河套平原、关中平原,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的淮北平原、滨湖洼地、里下河水网圩区,长江流域的江汉平原、鄱阳湖和洞庭湖滨湖地区、下游沿江平原洼地、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的湖东湖荡圩区,珠江流域的珠江三角洲等。本项研究的重点区域是淮河流域以南客水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滨江区域,并以长江三角洲为主要的应用研究基地。
滨江地区多为洪水滩地或冲积平原,兼有一些丘陵区域,地势平坦,降雨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由于滨江临湖,水面率远高于山区,水系发达,交通航运便利。滨江地区拥有良好的地形、富饶的土地、丰富的水源、发达的水系,是人类最好的栖息地,成为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滨江地区特有的地形、气象、水系条件,造成区域的水文规律十分复杂,洪、涝、潮、旱情交替出现,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滨江地区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减缓人类遭受自然水灾害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滨江地区水利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挡潮、排涝、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为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滨江地区显著的人类活动,包括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活动、水利建设等,在原有水灾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水问题,这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滨江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适应的状况,水多、水少、水脏、水生态恶化等水问题并存,尤其以资源匮乏和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滨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