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12集)

发布时间: 2010-03-03 04:27:39 作者:

 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12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506331799
条形码:97875063317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峡两岸新闻界的前辈高拜石先生的著作,原文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历时十余年,先后两次结集出版,影响长久而巨大。全著洋洋三百万言,状写了清末明初间五百余位各色各相人物,颇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弥足珍贵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以人物而论:有贩夫走卒,草寇游侠,淑女名媛,王公大臣,以至义民志士;以记事而论:或涉香艳,或涉壮烈,或涉忠勇,或涉奇诡,或涉逸趣,读之使人爱,使人恨,使人怜,使人悲,使人悟,或使人热血沸腾不惜一掷头颅,或使人感慨愤激而太息不已。高氏笔力雄放,酣畅舒展;学养深厚,纵横自如;所引诗、词、联、赋、亦多佳构;全著之文学、美学品位甚高。高氏治史态度严谨,褒贬严格,近百年间风起云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囊括在这一本本的《琐记》中,绝对值得您细细品味。
本书台湾繁体字版新编三十二册,大陆简体字版计划合编计十四册,已出齐。
作者简介 字嫩云,笔名芝翁、南湖、介园、懒云。浙江镇海人,先世宦游八闽,遂寄籍福州。斋堂为古春风楼,自号古春风楼主人。毕业于早年北平民大学文科。先旅居燕地,主持笔政,其间曾在各报刊杂志撰文,返闽后及至迁台,历任《福建民报》、《新生晚报》、《华报》、《寰宇新闻》及《中央日报》编辑及主笔,台湾省新闻处主任秘书等职。
高氏善属文,工诗词,长于近代史笔,熟谙人物掌故,故文名籍甚。人曾赞其:“自梁任公、林琴南以来,罕与其伦比,诚是列于现代中国一大文豪而无愧色。”高氏曾在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古春风楼琐记》,因广获好评,后结集出书。另有《南湖录忆》、《浮沤识小》、《茗边脞记》等著作。
高氏受吴昌硕艺术成就熏陶,自幼便颇醉心书法篆刻,曾从朱敬亭、黄蔼农、沈冠生诸名家学习,世称“行楷近南园松禅,温润有致。精金石篆法,尤工蒙隶,厚润茂密,古味盎然。”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颇丰,均为有关清末民初名人行藏出处的笔记,颇足以供读者喜谈掌故者之谈资。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颇为广泛,上自宫廷显宦下及学术、文化、社会各界名人的佚闻逸事数百则,既可作治史者的参考,也为好奇者提供了若干可读的故事。大凡知人论世的根据官方文件讲的都是一套冠冕堂皇的空话,所以读者还须看到其背后在起作用的种种物质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乃至个人恩怨之间的种种钩心斗角的万花筒。这是笔记价值之所在。
目录
力保光绪帝——经莲珊其人其事
为国喉舌——曾刚与其《中国先睡后醒论》
用财如粪土——广雅书院与广雅书局
张学良戒烟记——密勒医生及其在华之贡献
少年不识政治味——谈谈陈公博的前半生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孤军魂
……
文摘 书摘
半粟编著《中国六十年大事记》: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公元一八九九年)十二月,立
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自去岁八月后,盛传废
立之说,人心汹汹,候选知府经元善在上海联合海外侨
民公电西太后,请保护圣躬,虽奉旨名捕元善,而非常
之谋稍寝。
这就是晚清“己亥建储”的一幕,恽毓鼎之《崇陵传信录》
及近代诸家笔记也均有述及,却语焉不详。实则经元善之电并无
“请保护圣躬”或“请收回建储成命”,且经元善既不是所谓沪
商,也不是保皇党或东南志士,他也更不曾用候选知府名义来领
衔,他是用上海电报局总办的职名与马裕藻、叶瀚、章炳麟、蔡
元培、吴胱、唐才常、丁惠康等一千二百三十一人联名打电报给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发电的日子为己亥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
电文如下:
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
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忠体国,
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
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一位电报局总办竟敢作此捋虎须的行动,明知道这慈禧皇太
后绝不会让光绪帝力疾临御,也绝不会饶恕这种妄干朝政的举动,
而偏偏要打这样的一封电报去试试,其勇气是颇堪赞佩的。
这经元善又是什么样的来历呢?宜为一述。
经元善,字莲珊,浙江上虞县经家村人。“经”姓很罕见,
《姓氏考略》说此姓望出平阳刘向《说苑》谓魏有经侯,经氏当
为其后。此姓名人晋代有经旷,明代有经济、经承辅,自经元善
作此惊人之举后,史册上又多了一个姓经的。
经家村人多务农耕,元善的父亲名芳洲,早年便旅居上海,
经营商业,好施乐善,曾在上海县城创办清节堂、育婴堂等诸善
举,人称“经善人”。
清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问,太平军二次攻打上海
城,不及逃避的民间妇女多投清节堂,忠王李秀成也闻芳洲之名,
严令不许进扰。其后太平军进入浙江,经过上虞经家村,说是经
善人乡里,也相戒不许惊扰。事见上海及上虞两县志。
元善自幼好学,好善亦如其父,读书之暇并留心时事,著有
《趋庭纪述》。他父亲死后,遗产约值五六万元,光绪八、九年
(公元一八八二、一八八三年)值山西迭遭水旱,灾情惨重,元
善即结束店业,带了五万多元从上海乘船北上赴津,亲至灾区散
放赈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