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取道斯德歌尔摩

发布时间: 2010-03-03 04:34:10 作者:

 取道斯德歌尔摩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页码:20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532927937
条形码:97875329279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内容简介 本文集分为“为晨曦而流泪”、“谁在我们中间”、“披上你的光辉” 三辑,选有王家新近年来近30篇诗论札记、文学随笔、诗歌讲演、诗歌及艺术评论文章等,它们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在现时代处境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诗歌和艺术创作更深入的体验和感悟;这些诗论随笔文字带有作者独特的个人精神印记,是“语言与心灵、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在这个时代的一份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记录。
作者简介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年至1994年访学于英国等国,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王家新诗选》(即出),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集》等。另外还编选出版有多种中外现当代诗选及诗论集。
王家新被评论界普遍视为当代最重要的诗人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评论家之一。多年来,他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那富有思想性和独特个人精神印记的诗学随笔文字,被人称之为“一部中国诗坛的启示录”。
编辑推荐 王家新被评论界普遍视为当代最重要的诗人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评论家之一。多年来,他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那富有思想性和独特个人精神印记的诗学随笔文字,被人称之为“一部中国诗坛的启示录”。 《取道斯德歌尔摩》分为三辑:为晨曦而流泪、谁在我们中间、披上你的光辉。收录了王家新的30篇篇诗歌评论和诗学随笔,体现了诗人对诗歌在现时代处境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诗歌和艺术创作更深入的体验和感悟。
目录
为晨曦而流泪
 取道斯德哥尔摩
 读叶芝日记
 “远在树木出现之前”
 文学中的晚年
 语言的质地与光辉
 如果我们能找到去那里的路
 灵魂的边界
 诗歌能否对公众讲话?
 序《里尔克诗传记》
 为晨曦而流泪

谁在我们中间
 谁在我们中间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
 站在父亲一边
 “明亮鱼缸”与“黑锅”——我所认识的顾彬
 不屈不挠的旅人
 王音的绘画
 《夜雨寄北》:对谁讲话?
 诗的还乡之途
 岑参、冰雪与石头
 菲尔达芬札记

披上你的光辉
 披上你的光辉
 海子与“幸福的闪电”
 一种绝望背景下的希望
 缺席与在场
 “阅读从未写出之物”
 被继承的乡愁
 关于”动物与诗”的札记
 对个别的心灵讲话——回答木朵的九个问题
 诗人与诗歌精神
……
文摘 为晨曦而流泪
取道斯德哥尔摩
记得在编写出《九十年代诗歌纪事》后,一位诗人朋友在肯定了这个记载着一代中国诗人近十年来写作历程的编年式文献后,在电话中建议我能否把这些年来的诗歌翻译情况也加进去。这个建议颇出乎意料,但我马上意识到他说的其实正是我们应该去做而未做的一切。是的,这才是我们所真实经历的文学的历史。无论承认与否,我想几乎在每个中国现代诗人的写作生涯中都包含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对翻译诗的倾心阅读;同样,无论我们注意与否,在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设中,对西方诗歌的翻译一直在起着作用,有时甚至起着比创作本身更重要的作用:它已在暗中构成了这种写作史的一个“潜文本”。
而在这样一份有待提出来的名单中,有一位正是瑞典现代杰出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以及瑞典诗歌翻译家,汉语诗人李笠。我相信像《黑色的山》这样的译作最初在八十年代发表出来时,一定吸引过远远不止我一人的注意和喜爱:
汽车驶入又一道盘山公路,摆脱了山的影子
朝着太阳向山顶爬去
我们在车内拥挤。独裁者的头像也被裹在
报纸里。一只酒瓶从一张嘴传向另一张嘴
死亡和胎记用不同的速度在大家的体内生长
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
这是一首瑞典诗,还是一首现代汉语诗?我只能说这是一首精湛、透明、富有层次感、可以让我一读再读的好诗:特朗斯特罗姆为它提供了一种奇异的生成方式,而李笠为它提供了语言(汉语)的节奏和质感。不错,如弗罗斯特所说,诗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但读了这样的译作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诗同样可以是在翻译中找到或”生产”出来的东西。拙劣的翻译在这里不去谈它。一首诗,在另一种语言里,在另一位优秀的翻译家那里,完全可以达到一种再生——有时甚至是一种比原作更耀眼的再生。
所以,问题只在于谁来翻译,以及怎样对待翻译。诗歌不是一种简单的意义的传达,诗歌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这不仅是写作的前提,也同样是翻译的前提。甚至,有时在翻译中比在一般的写作中我们会更深切地体认到这个前提,因为翻译才是两种语言的交锋、互映,而在这种相遇中,它比其他的写作行为更能唤醒我们对自身语言的意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需要翻译并不仅仅是为了读到几首好诗,在根本上正如本雅明所说,乃是为了“通过外语来拓宽拓深自己的话言”。在《翻译家的任务》中,本雅明这样说:”更确切地说,因为纯语言的缘故,翻译建立在对自身语言考验的基础上。翻译家的任务在于在自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