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码:140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11101570
条形码:97875111015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2009年12月日至19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尽管没有实质性的协议达成,但这次大会仍将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未有高度。《哥本哈根一路走来》将带您走进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解读大会的前世今生,剖析国际社会在大会前的种种动向,直击大会的台前幕后,让您理解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从哪里开始,又往哪里去。
编辑推荐 《哥本哈根一路走来》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前哥本哈根时代
一、从《寂静的春天》到《难以忽视的真相》
二、两届世界气候大会与《蒙特利尔议定书》
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
四、“巴厘岛路线图”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第二章 前奏
一、合作篇
(一)波兹南气候大会——哥本哈根“总动员”
(二)五次预热会议收效甚微
(三)领导人峰会也谈气候
(四)纽约气候变化峰会凝聚政治共识
(五)奥巴马访华:南北大国协调立场
二、国家篇
(一)工业化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
第三章 会议进行时
一、“12+1日谈”
二、谈判立场面面观
三、大会插曲
第四章 人物志
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
潘基文
巴拉克奥巴马
伊沃德波尔(Yvo de Boer)
阿尔戈尔(A1 Gore)
附件
附件一:哥本哈根协议(英文)
附件二: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
序言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我们所熟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丹麦王子这句忧郁的台词,穿越时空,成为盘亘在人类面前,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哈姆雷特的故乡——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在美国大片《2012》引发全球“末日情怀”的当下,这次会议凝聚了亿万人的目光,被广泛视为拯救地球“最后的希望”,是解决地球与人类“生死存亡”问题的最后机会。
我们用了很多的“最后”来表达这次会议对人类前景的极端重要性。从这些事后看来甚至有些极端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哥本哈根大会承担了拯救人类的太多希望,以至任何失败都会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历史偏偏和人类开了个玩笑——因为,它并没有按照一种过于理想化的意志往前延伸。或许,任何东西都有它的普遍规律,对于人类的希望与梦想,依然不能例外。
“事已至此”,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它的成败得失?唯有回到理性、积极、乐观的轨道上来,我们才有最终“被拯救”的希望。否则,连希望都没有,我们还会有什么呢?
无论如何,这次大会——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
文摘 2009年12月19日,马拉松式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又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本书简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终于落下了帷幕,192个国家的代表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联合国宣布相关谈判将延至2010年继续举行。
从12月7日大会开幕,相关国家就在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问题上争吵不休、唇枪舌剑,会外隔空叫阵,会上正面交锋,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也亲自出马,密集过招。国际舞台从未如此热闹过。气候变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环境问题演变为国际政治热点问题?“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一、从《寂静的春天》到《难以忽视的真相》“1964.年春天,蕾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仅是我们的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
1994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为《寂静的春天》作序。
“让全球懂得必须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贡献最大的个人。”
2007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该年度和平奖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
从1964年到2007年,从一本《寂静的春天》到一部《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纪录片,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错误思想逐渐被抛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就气候变化问题而言,虽然关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多边谈判困难重重,但本着对全人类负责的精神,国际社会在迈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