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民居建筑

发布时间: 2010-03-04 02:39:21 作者:

 民居建筑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05957686/9787505957688
条形码:978750595768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外文书名:Demestic Architecture

内容简介 从穴居、巢居到筑居,从远至喜玛拉雅山脚下的碉楼,到东海之滨的黎族船屋;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遍布西南的吊脚楼……中国人都艺术地栖居在地球上。《民居建筑》将引领您领略华夏五千年的栖息文化、生存智慧和民居建筑艺术。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
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
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
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
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目录
前言

一、寄居巢穴求交身
——原始起源时期
1.穴居与巢居:寄居巢穴求安身
(1)原始住宅
(2)树上筑巢
(3)南巢北穴

二、村寨聚落配干栏
——新石器时期
1.姜寨原始村落遗址:母系社会又一村
(1)原始村寨
(2)远古之战
(3)原始衬会聚落的形成和特征
2.傣族民居:早期干栏活化石
(1)清雅竹楼
(2)三造房屋
(3)傣族村寨聚落的生态环境
3.黎族民居:以海为生船安身
(1)由船变屋
(2)丹雅之舟
(3)黎族人船居的习俗与观念

三屋态渐出呈姿采
——夏、商、周时期
1.寄居巢麟村周原四合院遗址:四合雏形初围拢
(1)远古四合院
(2)直父迁居
(3)殷商时期民居建筑的设计思想
2.摩梭人民居:华美井干真见证
(1)木楞房
(2)神鱼传奇
(3)井干式民居
3.布依族民居:吊脚房子山里窝
(1)石头砌屋
(2)龙宫借房
(3)布依族建造房屋的讲究
4鲁班
鲁班:建筑先祖巧手匠
(1)鲁班其人
(2)蛇山造楼
(3)鲁班师傅诞辰
5.影壁:欲作屏风半遮门
(1)审美与实用
(2)造影壁墙
(3)影壁的装饰意义

四、住宅形制多姿采
——秦汉时期
1.维吾尔族民居:戈壁滩上域外楼
(1)戈壁述城
(2)班超西进
(3)维吾尔族聚落的彤成
2.蒙古族民居:朵朵白云飘草原
(1)草原蒙古包
(2)苏武牧羊
(3)游牧民族居住的自然生态观

五、白水青山又一居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庄园与山居:白水青山又一家
(1)山居别墅
(2)情系山居
(3)谢灵运山水诗
2。王羲之故居:群贤毕至聚陋室
(1)故居之变
(2)羲之赠联
(3)民居室内装饰的人文文化

六、等级分明现繁华
——唐宋元发展期
1.杜甫草堂:草堂虽陋广厦生
(1)草堂雅居
(2)草堂悲歌
(3)杜甫的草堂诗
2.洛阳履道坊宅院:高亭大树园中宅
(1)园美林秀
(2)二马易园
(3)民居住宅与园林建筑
徽州民居:青山绿水藏人家
(1)黛瓦粉墙
(2)修檐改制
(3)徽州民居和微商
4.泉州民居:红文化移闽地
(1)红砖石雕
(2)情葬红屋
(3)泉州居民的移民之谜
5.浙江诸葛村:阴阳八卦五行居
(1)奇阵巧布
(2)桃花源记
(3)堪舆学
6.西藏民居:高原域藏碉房
(1)石碉堡垒
(2)拯救藏民
(3)藏族宗教信仰与民居

七、繁花似锦春满园
——明清成熟期
1.山西常家庄院:北方豪宅第一家
(1)深宅大院
(2)常氏建宅
(3)晋商与山西民居文化
2.陕西党家村
(1)宝地古宅
(2)党家成村
(3)关中民居的布局
3.北四合院:四方大院聚人气
(1)皇城合院
(2)戌卫北京
(3)四合院“圆道”观的建筑布局
4.景德镇民居:青花白瓷绘民居
(1)瓷都大宅
(2)古镇神雕
(3)景德镇地名的由来
5.南民居:房子九十九间半
(1)甘熙故居
(2)故居情深
(3)中国传统文化的“九”
5.福建土楼:土堡围单元居
(1)齐云圆楼
(2)生死之门
(3)客家人的居住文化
7.江苏同里民居:小桥流水人家
(1)水乡巷居
(2)水阁难官
(3)汀南水乡民居的建筑之美
8.浙江东阳卢宅:江南民居第一家
(1)卢家大宅
(2)江南第一
(3)诗书文化与建筑文化
9.河南窑洞民居:百万庄园康一家
(1)窑洞民宅
(2)点水成全
(3)易学文化与窑洞民居

八、中西交融汇一所
——近代民因时期
1.开平硼楼:中西合璧卫家园中西合璧卫家园
(1)岭南碉楼
(2)勇斗恶贼
(3)中西合壁的近代岭南建筑文化
2.上海石家园欧式建筑万国旗
(1)里弄石门
(2)母子情深
(3)海派的建筑文化
3.青岛近代民居:德式建筑登名港
(1)德式风格的青岛民居
(2)往事如烟
(3)建筑是凝㈦的音乐

结语:如诗如画的间住宅
……
序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叉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干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文摘 插图: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