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1339775/9787501339778
条形码:97875013397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北京古墙》内容主要包括:北京的古墙,东城区,紫禁城的墙,崇文门东的明清城墙,皇城城墙,景山东街皇城内墙,宣仁庙影壁,李莲英宅影壁,豫亲王府高墙,循郡王府影壁,智化寺壁画墙,柏林寺影壁等等。
作者简介 梁欣立,1954年1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广告事业部工作人员,北京史地民俗研究员,著有《北京古狮》、《北京石桥》。
编辑推荐 《北京古墙》是由梁欣立的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序
北京的古墙
东城区
紫禁城的墙
崇文门东的明清城墙
皇城城墙
景山东街皇城内墙
宣仁庙影壁
李莲英宅影壁
豫亲王府高墙
循郡王府影壁
智化寺壁画墙
柏林寺影壁
和亲王府影壁
刑部尚书奎俊宅影壁
前永康胡同7号八字影壁
西城区
北海公园的古墙
团城城墙
郭沫若故居影壁
冰窖古墙
社稷坛琉璃矮墙
白米斜街正影壁
后海夹道王府墙
广化寺八字影壁
拈花寺影壁
关岳庙琉璃影壁
克勤郡王府影壁
历代帝王庙影壁
白云观影壁
西便门城墙
恭王府后罩楼的墙
朝阳区
元大都城残墙
崇文区
天坛的古墙
天坛回音壁
宣武区
法源寺影壁
海淀区
颐和园的古墙
国宾馆清露堂后墙
万寿寺砖雕花墙
大觉寺影壁
普照寺影壁
黄叶村老屋西墙
阅武楼城墙
清河汉代土城墙
丰台区
金中都城三处残墙
宛平城城墙
南苑海子土围墙
石景山区
田义墓虎皮墙
法海寺壁画
门头沟区
戒台寺挡土墙
斋堂城东城门
马栏村砖雕影壁
沿河城城墙
大寒岭关城
大村西北拦马墙
川底下村明清墙
黄草梁长城
洪水口长城
小龙门长城
房山区
西周燕都城残墙
常乐寺双层围墙
蔡庄土城残墙
东长沟村土城残墙
窦店古城残墙
兜率寺大殿后墙
雷音洞石刻经文壁
昌平区
巩华城残墙
茂陵围墙
昭陵琉璃屏墙
德陵神宫监围墙
万娘坟围墙
灰岭口石墙
锥石口石墙
南口城残墙
居庸关云台壁刻
土城村土城残墙
东燕州城残墙
白羊口城残墙
马刨泉燕长城遗址
长峪城残墙
通州区
张家湾城残墙
怀柔区
怀柔县城残墙
大水峪长城
河防口长城
神堂峪城堡及长城
亓连关城与长城
慕田峪长城
……
平谷区
密云区
延庆区
主要参考目录
后记
……
序言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壁”是墙的一种,但使用上又超出了墙的范畴。从传统定义上讲: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围墙的部分可称为壁。例如:锅炉的钢圆壁,人体内血管有血管壁、细胞壁等等。“壁”相对于“墙”要短,可以是很小的尺寸。“壁”有多种形式,“影壁”就是其中之一。影壁是由“隐避”演变而成的,源于它的“隐避”功能。古时人们认为,门内能“隐”,门外可“避”,影壁就建在与大门保持一段距离而对着大门的地方,因为它立在建筑物的前端,阻挡外人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一览无余,具有“隐”的作用。同时它供人们在进院前停歇或整理衣冠,一般是不准车马和行人通过的,必须绕道而行,这叫“避”,以后就惯称影壁,俗称照壁、照墙。
文摘 插图:

石城镇南部的长城距离长,相对保存完整,城墙体多是采用当地的片状石料,干垒包砌外墙,内为碎石夯土,靠外侧设垛口。到清朝时城墙不受重视,城墙失修,墙体上半部多有残缺,平添了几分沧桑之感,然下半部分保存完整,盘旋起伏于山谷之间。较好的一段长城在公路西山上,东邻密云水库,长城由三座空心敌楼和一座圆形烽火台串成一线,从海拔334米的三道边楼,到海拔679.3米圆形烽火台,中间连接城墙全部用片状石料码砌,虽然片状石有大有小,比石条的体积要zl,,这给施工带来了不少方便,精心的施工码砌,城墙照样经受了近500年的风雨考验保留至今。
石塘路村西北2公里是石城村,明代的长城通过石城,原设东石城口和西石城口两个关口,属石塘路管辖。今天,古石城消失了,村庄还称石城村,村后山腰下边的城墙已被拆除得看不出模样了,两个关口也找不到了,沿山坡盖的房屋是越建越高,村庄越来越大,长城城墙却越来越短,只有山顶上有几百米残城墙和两座墩台基座存在。
后记 《北京古墙》是继《北京古桥》和《北京古狮》两本书出版后,又一部以介绍北京地区古墙建筑为内容的专著。在北京的18个区县中,只有顺义区和大兴区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古墙,其他各区县都有古代墙壁遗存。城区主要是古城墙、宫廷内外的古墙、皇家园林的特色墙壁和王府寺庙的影壁。而北部郊区的6个区县有总长629公里的明代长城墙以及古城堡的围墙。北京的古墙不像高大宏伟的主体古建筑那样受到重视,有很大一部分占墙常常会被人们所忽视,任其自然消失;但古墙毕竟也承载着北京的历史文化,将其收集整理出来,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专家、老师、朋友、热心村民的帮助和指点,衷心感谢舒乙、孙蓓欣、王铭珍、张煜、黄文林、徐志长、蔡菁、张云峰、殷建民、李树茂、白璐、褚怡年、褚慧年等友人。我特别恳请8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为本书写序,罗先生不辞辛苦题笔书写了序文,使我非常感激。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书的内容会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