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39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
ISBN:7806218572
条形码:97878062185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河水库泥沙》是水库泥沙专著,全书共分六篇十七章,分别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沙特性;水库泥沙冲淤机理和排沙、黄河流域水库泥沙的特殊问题;水库异重流的产生、运动和排沙以及高含沙异重流;枢纽工程泥沙和排沙洞布局;水库管理运用;水利水电枢纽对下游河道演变的作用,水库拦沙对下游河道减淤等。
《黄河水库泥沙》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可供水库泥沙设计、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论
第一章 黄河流域概况与水文泥沙特性
第一节 流域概况
第二节 水文泥沙特性
第三节 黄河干支流水库泥沙概况
第二章 黄河典型水库泥沙问题
第一节 刘家峡水库
第二节 青铜峡水库
第三节 三门峡水库
第四节 巴家嘴水库
第五节 王瑶水库
第六节 盐锅峡水库
第七节 三盛公水利枢纽
第八节 东峡水库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二篇 冲淤机理与计算
第三章 水库淤积与排沙
第一节 水库冲淤基本成因
第二节 泥沙在水库中运行基本规律
第三节 水库淤积形态与特征
第四节 水库淤积物组成与容重
第五节 水库冲刷与排沙减淤
第六节 水库泥沙冲淤形态计算方法
第四章 高含沙河流水库泥沙
第一节 关于高含沙水流问题
第二节 高含沙河流水库泥沙问题
第五章 水库变动回水区冲淤演变
第一节 影响变动回水区冲淤因素
第二节 水库运用与泄流设置的作用
第三节 三门峡渭河库区冲淤演变
第四节 三门峡小北干流库区冲淤演变
第六章 水库泥沙几个特殊问题
第一节 富余输沙能力
第二节 长期可用库容
第三节 水库“拦粗排细”与“拦细排粗
第四节 拦门沙坎
第五节 揭底冲刷问题
第七章 潼关河床高程演变
第一节 小北干流冲淤与潼关高程关系
第二节 建库前潼关高程演变概况
第三节 建库后水库冲淤概况
第四节 影响潼关高程升降的基本因素
第五节 潼关高程估算方法
第六节 潼关高程上升成因的分割
第三篇 库异重流
第八章 异重流基本概念与实例
第一节 水库中的异重流现象
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水库异重流
第九章 水库异重流运动规律
第一节 异重流的基本方程
第二节 水库异重流产生条件
第三节 异重流阻力
第四节 异重流输沙能力
第五节 异重流排沙问题
第六节 异重流吸出高度
第十章 水库高含沙异重流
第一节 高含沙异重流室内试验
第二节 巴家嘴水库进库水沙特性
第三节 水库高含沙异重流
第四篇 纽工程泥沙与防治
第十一章 泥沙给枢纽工程带来的问题
第一节 水草、泥沙压垮拦污栅
第二节 泥沙淤堵闸门、发电机冷却系统
第三节 水轮机磨损
第四节 泄流建筑物磨损
第十二章 枢纽取水防沙
第一节 泄流排沙建筑物布置概况
第二节 坝区冲刷漏斗
第三节 冲刷漏斗的估算方法
第四节 泄流洞、排沙洞布设原则
第五篇 库运用与管理
第十三章 水库运用原则与分类
第一节 蓄水运用
第二节 “蓄清排浑”运用
第三节 “调水调沙”运用
第四节 高含沙水库运用探讨
第十四章 水库管理
第一节 水库管理权限
第二节 水库管理原则
第三节 水库排沙时机与水沙搭配
第六篇 利水电枢纽与下游河道演变
第十五章 水库运用对下游河道的作用
第一节 流量与含沙量过程的改变
第二节 坝下游河道冲淤变化
第十六章 坝下游河床变形
第一节 水库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
第二节 水库群对辽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第三节 龙羊峡、刘家峡对宁蒙河道的影响
第十七章 水库拦沙与下游减淤
第一节 拦沙与减淤概况
第二节 水库拦沙与下游河道减沙、减淤
第三节 水库拦沙与下游减沙效益
……
序言 焦恩泽同志从事泥沙研究已近半个世纪,先后参加过野外观测、室内水库淤积及异重流的试验和研究工作。曾经主管过全国12座重点水库水文泥沙观测研究,对水库泥沙存在的问题和处理经验有较深入的认识,收集的资料和文献较为广泛。作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曾先后发表了近百篇有关水库泥沙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写成《黄河水库泥沙》专著,是作者几十年研究工作的总结。
黄河干流水库的进库水沙条件有很大差异,引起的泥沙问题也具有不同性质,本书将其分类叙述并总结其特点,对指导今后的流域内水库的建设有参考作用。书中较详细地讨论了在泥沙较多的河流上修建水库和水库运用时将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如保持长期可用库容、库区输沙能力、变动回水区冲淤变化和淤积上延以及对支流河口拦门沙等进行了讨论。
书中分类论述了水库中一般水流与高含沙水流所形成的异重流的不同特性,对利用异重流排沙有很大应用价值。此外还讨论了枢纽坝区及泄流建筑物的有关泥沙问题。
水库的库容是有限的,为了使已建成的水库能够较长时期地发挥效益,还必须研究水库运用与减少库区淤积、增加排沙效率的可行方法,以及水库冲淤对上下游的影响。这是黄河流域上的水库泥沙研究的一个特点,在本书中有较充分的反映。
黄河流域有较完整的水文泥沙测验站网,流域内已修建大中型水库163座(1994年统计),其中不少水库自建成以后即已开展了测验研究,积累了大量系统而完整的实测资料,为作者研究水库泥沙问题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基础。
在黄河流域自然侵蚀、产沙、泥沙输移与沉积的过程中,多种尺度和类型的水库,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拦滞与调节作用,为说明这一情况,本书叙述了在不同水沙条件下,已建的水库采取的多种蓄清排浑及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科技人员既取得了不少经验,提出很多创见,也有一些教训。今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水库调节水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书的出版为继续深入研究水库泥沙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一名从事泥沙工作的科技人员,特为之序,以求共勉。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