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得与失的智慧

发布时间: 2010-03-04 04:41:35 作者:

 得与失的智慧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439713/9787535439710
条形码:97875354397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思想者随笔

内容简介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得与失的智慧》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媒体推荐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惟一形态。”
——叔本华
编辑推荐 《得与失的智慧》:思想者随笔
目录

幸福的三个来源
管理财富的方法
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
愚昧的傲慢
风景中的人类
论尘世的苦难
论妇女
教育方法论
论自杀与死亡
论观相术
洞察心理
人生基本规则
论了解他人
认识你自己
幸福是什么
论性格
理性
恋爱的激情
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论天才
警句:论人生的智慧
天才与美德
论理念意识的存在
论理念与情感
生命的本质是苦恼
痛苦无从避免
死亡
……
序言 当今的人们创造了比以往时代更多的物质财富,也享用了更多的消费产品,这样的生活似乎非常幸福。但是,人们也感到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生活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躁不安,人们依然没有充分的幸福感。人们在追求并获得某些东西的同时,也丧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如何评价人类生活的得与失呢?一百多年前的叔本华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了。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著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在他生活的70多年中,他有得有失,对各种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对人生持有悲观主义态度,但这并非由于贫困而悲观,而是身在富贵却嫌恶庸俗市侩生活的态度。无论他的个人生活,还是学术生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干的富商,一心希望儿子长大后从商,以继承家业,他的母亲是名噪一时的小说家,全家于1793年迁往汉堡居住。叔本华早年跟随父母周游欧洲,学习经商,到过荷兰、英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他在游历生活中对人文知识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逐渐志在学术。但是父亲无视儿子的志向,再三要求他从商,在1805年将他安置到汉堡一家贸易行见习。叔本华在贸易行接受了三个月商业训练,期间父亲突然去世,他在母亲的应允下结束了商业学习。
文摘 幸福的三个来源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来自外面的幸福;来自灵魂的幸福;以及来自肉体的幸福。除了我们可以采用这种三分法外,这种分类别无所长。我认为,人的命运的差别可以归结到这样三种不同的原因上:
第一,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这就是指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即财产与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通过被了解到的东西,一个人在朋友们眼中的形象如何,或者更严格地说,他们看待他的目光如何,是通过他们对他的评价表现出来,而他们的评价又通过人们对他的敬意和声望体现出来。
人们在第一方面的差别是自然造成的,仅从这一事实就可以断言,和另外两个方面的差别比较起来,这一方面的差别对于幸福与否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后者不过是人为的结果而已。与真正的人格优势,如伟大的心灵或高尚的情怀比较,那么,显赫的地位,高贵的身世,乃至王侯将相,充其量不过如同舞台上的王侯而已,而前者才是人生的真正君王。很久以前,伊壁鸠鲁最早的信徒麦特罗多洛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题就是这样:外在的幸福远不如内心的福祉。无可置疑,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个人生来说——就在于人的构成,人的内在素质。这是由人的一切情感、欲望以及各种思想所引起的内心满足的直接源泉,而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所以,同样的外部事件对不同的人其影响也就不同,甚至在许多外在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仍然生活在自己独有的小天地里。入最直接理解的是自己的观念、感觉以及意志,外部世界只能够在与生活有关的那些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人们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方式于其中的世界来塑造生活的。所以,对不同的人它就表现出不同的色调,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贫瘠荒漠、枯燥乏味、浅薄空疏;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丰厚富实,趣味横生,意味深长。很多人听到别人经历了一些令人快慰的事情后,也期待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同样的事情,而忽视了他们更应嫉妒的是那种精神能力。当人们描绘一些令人愉快的事件时,这种能力便会赋予这些事件以独特的意义,对于天才来说,它们充满了快意的冒险情趣,而凡夫俗子由于感觉迟钝,这些事件在他们眼中则变得陈腐乏味,司空见惯。歌德和拜伦的许多诗作就完全是天才的杰作,而这些作品显然也是根据现实写下的。愚蠢的读者因为诗人经历了那么多愉快的事情而妒忌他,但不去妒忌诗人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