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庄子的思想世界

发布时间: 2010-03-04 04:42:19 作者:

 庄子的思想世界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61770219/9787561770214
条形码:97875617702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杨国荣著作集

内容简介 《庄子的思想世界》内容主要包括:自序,导论,第一章 天人之辩,一 物与人,二 本真之“在”,三 “天”的二重涵义,四 自然原则的双向展开,五 天人之行本乎天等等。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10部同时出版于海外;在《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 and West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种论著被译为英、德、韩等文在国外出版与发表。
编辑推荐 《庄子的思想世界》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天人之辩
一 物与人
二 本真之“在”
三 “天”的二重涵义
四 自然原则的双向展开
五 天人之行本乎天

第二章 道通为一
一 未始有封与分而齐之
二 以道观之:存在的图景与存在的视域
三 齐是非及其本体论意义

第三章 道与存在之序
一 道不欲杂
二 天地之序的审美之维
三 自发与自然
四 “和”与精神世界

第四章 真知:向道而思
一 体道与极物
二 真知与真人
三 坐忘与心斋
四 反观内通:逻辑之外的进路

第五章 名与言
一 名止于实
二 言意之辩
三 道与言

第六章 濠梁之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解的形上之维
三 理解与沟通

第七章 个体与自我
一 “德”与个体原理
二 不以物易己
三 守其一
四 无“己”与有“我”
五 人我之间

第八章 时?历史?境遇
一 变迁与“时势”
二 时与命
三 与时俱化

第九章 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
一 “生”的意义
二 齐生死
三 “死”的理想化及其内蕴

第十章 逍遥之境
一 人性与天道
二 自由与自然
三 逍遥于天地之间

附录一 道与人——《老子》哲学中的若干问题
附录二 面向存在之思——《老子》哲学的内在意蕴
附录三 《逍遥游》释义
后记
新版后记
……
序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我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有关人物、学派、思潮作过若干考察。90年代后期,我的研究重心较多地放在哲学理论方面,涉及的论域包括伦理学(道德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等。当然,在史与思的互动中,理论之维与历史之维并非彼此悬隔;事实上,二者在更实质的意义上呈现相互交融的形态。以这种互动和交融为思考背景,2004年,在完成有关形而上学的论著(《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之后,我的侧重之点又回到了哲学的历史。相对而言,前此的历史回溯较多地指向儒家一系的哲学,2004年的“转向”则首先以道家系统的庄子哲学为对象。
文摘 然而,在庄子看来,随着是非之辩的发生与展开,道往往面临被分裂及片面化之虞:“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齐物论》)是非之辩涉及不同的意见、观点的争论,而每一种意见、观点往往仅仅分别地指向存在的某一方面或层面,难以把握作为整体的道。这里所说的道之所“亏”,不仅仅指涉分化的存在图景,而且也兼及作为真理系统的“道”。与本体论上肯定“未始有封”的存在之道相应,庄子在认识论上也预设了统一的“道术”;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由批评百家各执一偏之见、“往而不返”,进而引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结论,这里的道术之裂,便首先指真理的片面化。不难看到,存在之“道”(存在图景)的分裂与认识之“道”(统一的真理)的片面化,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二者的共同根源,则是各执一端的是非之辩。
如前所述,是非之辩不仅仅与认识论相联系,它同时也涉及价值观,为是非之辩所分化的道或道术,同样也包含价值观的意蕴。在谈到如何看待尧与桀时,庄子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尧与桀在历史上具有象征和符号的意义,二者分别代表价值层面的善与恶,对尧、桀的评价,也相应地涉及价值观的领域,在庄子那里,这种评价同时又归属于是非之辩。成玄英已注意到这一点,在解释以上论述时,指出:“善恶两忘,不是不非;是非双遣,然后出生入死,随变化而遨游,莫往莫来,履玄道而自得。”(《庄子疏大宗师》)对庄子而言,“誉尧而非桀”,仍囿于是非之域,并在价值观上偏离了统一的道。对上述立场的批评,从价值观上面表现了扬弃分化之道的要求。
后记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讨论班上作过讲授,讨论班中的问答,将书中的有关论点由个体性的沉思引向了主体间的对话,它使我有机会对这些看法作进一步的阐释。成书过程中,主要章节曾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学术》、《学术月刊》、《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这既使相关的看法进一步面向了更广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也为我提供了参与更广泛的对话、讨论的可能。
正文之后的附录分别涉及《老子》哲学和庄子的文本(《逍遥游》)。收入关于《老子》哲学的两篇文稿,主要意在为庄子思想的理解提供更广的背景;以《逍遥游》的哲学释义为附录,则试图通过特定文本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更具体地把握庄子哲学的原始形态。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