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01787581/9787501787586
条形码:97875017875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金融实践前沿问题系列
内容简介 作者以金融自由化的路径及其效应作为立论主题,基于金融自由化的理论文献和国别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甄别归纳,沿着金融自由化路径与效应的分析线索,就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自由化在提升金融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生成及规避机理进行阐释和剖析,同时借鉴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模型及数量化分析成果,以期从中提炼和推演出有关金融自由化理论和实践的既有共识,为金融自由化在各国的实践提供有参照意义的、可操作的、国情化的经验指导和理论贡献。遵循的基本思路是:注重效应的考察和评价,集中探讨金融自由化战略所包含的路径选择、制度供给及次序安排等关键问题。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金融自由化在提升金融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中的正效应、降低和消解金融自由化在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孳生中的负效应。
在这样的论证逻辑和必要准备下,为求得成本最低、效应最佳的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路径,笔者就金融自由化在中国的实践展开论述,涵盖了实施金融自由化对初始条件的必备要求、当前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进展程度即阶段水平的基本判断、从市场需求和制度供给的视角对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若干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和研判。作为结论,笔者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推进金融自由化的现实需要和基础条件,并基于保持良好宏观经济环境、遵循合理的速度与次序、保证制度供给、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微观层面改革、加强法治及征信体系等外部环境建设、改进监管协调机制、实施政府职能转变及增强国际合作等总体原则,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制度化推进设想和具体手段。
作者简介 徐义国,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创业投资协会常务理事及常务副秘书长;其间,先后出任多家企业金融、财务及战略规划顾问。
近年来,在《财贸经济》、《中国金融》、《经济学消息报》、《金融时报》及《中国经济时报》等学术杂志及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受托国家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委、信息办等政府部门,担任主笔或撰稿人,承接及参与20余项课题研究和规划任务。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及进展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
四、基本观点
五、主要创新之处
六、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 金融自由化理论:文献综述
一、支持及主张金融自由化的理论观点
二、批评及反对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学派
三、小结: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意义
第三章 金融自由化实践:国别(地区)经验与教训
一、以放松管制为核心的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
二、以私有化为主旨的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
三、激进的俄罗斯金融自由化
四、渐进的亚洲国家金融自由化
五、台湾金融自由化及其战略性失误
六、其他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七、小结:国际经验的推演及中国金融自由化实践
第四章 金融自由化路径及效应:金融效率及经济增长的提升与促进
一、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稳定
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效率
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
四、金融发展中的路径差异
五、金融自由化提升金融效率的传导路径
六、金融自由化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七、小结:成功的金融自由化具有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
第五章 金融自由化路径及效应:金融脆弱性及金融危机的生成与规避
一、金融危机对现实经济的磨难:持久繁荣的困扰
二、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演进
三、基于危机生成表征的认识:金融危机的预警与救援
四、对自由化的质疑:从东亚奇迹到金融危机
五、对自由化的挑战:波及深远的美国次贷危机
六、有关金融脆弱性的系统研究及其进展
七、中国金融自由化中的金融脆弱性
八、小结:寻求金融自由化的有效路径
第六章 金融自由化路径及效应:
进一步的数量化分析和实践共识
第一部分关于金融自由化路径及效应的数量化分析
一、数量化分析的基础:金融自由化的指数化及其度量
二、金融自由化的最优模型
三、转轨经济中的金融自由化实证分析模型
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的敏感度分析模型
五、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函数
六、小结: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指数设计及其度量
第二部分关于金融自由化路径及效应的实践共识
一、适度的金融自由化会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效率
二、初始条件决定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及效应
三、渐进模式的成功在于适宜的国情特征和改革阶段
四、金融自由化的次序与效应存在显著关联
五、银行和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助于
化解结构性矛盾
六、资本账户的开放是必然的,但务须审慎
七、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之间并非必然逻辑
八、必要的制度供给是实现金融自由化目标的重要条件
九、小结:探求惠而不费的金融改革路径
第七章 中国金融自由化:初始条件及阶段水平
一、2006-2007年度的增长态势
二、近五年的宏观经济总量及结构性指标
三、金融业发展及其市场化改革
四、监管模式及改革趋向
五、解读《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六、小结:中国金融深化程度的水平判断
第八章 中国金融自由化:市场需求及制度供给
一、混业经营:金融制度变迁的内外动因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及其政策框架
三、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及其货币错配风险
四、非正规金融:生成及作用机制
五、农村金融体系:边缘化及其改革
六、资本项目开放:相关问题及举措
七、小结:金融政策的思路设计应从实体经济的需求出发
第九章 中国金融自由化:路径选择及改革方略
一、基本形势及现实需要
二、总体原则与基本思路
三、实施手段及具体内容
四、监管改进及效力提升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20世纪的1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财富的迅猛增加总是同自然科学家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相联系的,在自然科学家的努力下形成的备类技术革命已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命运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今后这种影响还会更大,这是毫无疑义的。自然科学家的贡献不仅巨大而且也容易测度,例如,人们发明了“技术进步对经挤增长的贡献率”这一统计分析指标,就可以对各个国家或经济体中与自然科学家贡献度有关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但谁能说出经济学家的贡献率在一国的GDP增长率中到底占多少百分点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
2001年10月,我到长沙参加一个理论讨论会,开会期间与湖南的朋友打交道时,我发现湖南人对当代湖南出了个大科学家袁隆平特别自豪。据说,袁隆平花费几十年心血研究杂交水稻,他的新产品“杂交二号”如果在可种植面积上推广率为100%,其增产的粮食产量就足以养活6000万人。这的确是个惊人的贡献。在湖南开会的现场,由于6000万人口这个数字的刺激,我突然想到了经济学家的贡献能否度量这个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我想起了马寅初先生。亦据测算,如果在马寅初1957年提出“新人口论”之始我们就采取像今天推行的计划生育措施,中国目前的人口总量就不是13亿,而只能是八九亿之间。
文摘 第一章 导论
基于文献和国别比较,笔者对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扬弃,以求得若干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一般化结论,继而遵循路径与效应的实证分析线索,同时借助数量化模型的检验支持,进一步推演出若干能够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继续深入提供有借鉴价值的共识性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完成了针对中国金融自由化战略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内容的系统论证。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浪潮几乎席卷和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其并行的是一整套的市场化规则和国际惯例,以放松管制为主导方向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便是出于认同和契合这些规则及惯例的重要实现手段。
1.全球化背景下,金融自由化已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有效路径
虽然屡经多个时期和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多次危机磨难,但在加强管制与坚持自由化的取向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仍然倾向于后者。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金融全球化对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正在构成越来越明显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变化无常的经济波动和金融创新的冲击下,各国现存的种种金融管制经常性地陷于效力低下的尴尬境地。从实践层面来看,亚洲国家危机后进一步开放了金融市场,马来西亚在重新实行外汇管制三个月后又逐渐取消管制。可见,虽然金融自由化改革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尝试失败,但是为了更快地融人全球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本国经济持续增长,金融自由化仍然是成本相对最低和效果最显著的的路径选择。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借鉴金融自由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新兴市场国家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和推行这一政策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