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页码:365 页
出版日期:1994年08月
ISBN:7801030060
条形码:97878010300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禅学丛书
内容简介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讲述了: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国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东方文化中,这个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来论之者众矣。
编辑推荐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是黄河涛编写的,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目录
代序
绪论
第一章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
一、玄、佛融合与名士、名僧
二、亦僧亦俗、亦俗亦僧的禅悦之风
三、儒、禅融合的“心性”之学
第二章 中国艺术精神的演进
一、走向山水的玄佛艺术精神
二、走向内心的禅宗艺术精神
三、走向世俗的心学艺术精神
第三章 禅与石窟艺术的盛衰
一、禅修与石窟造像空间
二、禅观空间与石窟造像的兴盛
三、礼佛空间与石窟造像的式微
四、从石窟到寺庙的空间形制演变
第四章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
一、般若禅观与晋宋之际的山水画论
二、禅宗与山水画的成熟
三、水墨山水画的禅宗意蕴
第五章 禅宗与文入画
一、狂禅之风与文人画的提出
二、心性说与明、清文人画派
三、画禅与禅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国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东方文化中,这个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来论之者众矣。
我于此道决非内行里手,只是喜欢涉猎一下而已。而且我的涉猎面虽广,却是浅尝辄止,一点也不够深入。仅就我涉猎所及,我发现,谈这个问题的典籍,一千多年以来,多得不得了。一直到今天,此风未息。论文专著,层出不穷。内容丰富,词彩动人,读起来令我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是.,一旦掩卷沉思,则又似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多少东西,杂乱而浑沌,一点也不明朗。有的人钻研得很深;但是,人们如果想理出一点头绪,则又似乎抓不住一条纲,依然是杂乱而浑沌。这问题真有点像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我怅然懵然。记得西方某一位名人说过,读别人的书,就好像是让别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我让人在自己脑袋里跑马,次数之多,无法统计了。结果并没能跑出一个所以然来。我在怅然懵然之余,窃不自量力,索性让我自己在脑袋里跑一趟马,也许能跑出一点名堂来。
文摘 曹魏正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王弼、何晏祖述老庄,同时吸取了儒家的一些思想,高唱“正始之音”,大倡老庄玄学,使玄学取代了两汉儒家的谶讳经学,成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潮。这一时期的艺术精神,则是建构在玄学文化心理结构的基础上。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走上自觉发展的时代。从哲学层次上说,虽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补充,但是,更重要的却是作为儒家哲学的对立面,是对儒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艺术观的否定。因为,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毕竟不等于他们的哲学观念。李泽厚说得好:“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陛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坏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述,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⑨正是社会心理结构的转变,才使魏晋的艺术精神走上了自觉发展的阶段。
佛教虽然在汉代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士大夫把它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来研究,则是东晋以后的事。
后记 我接触佛教禅学,是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的。那里自由探讨、认真追求的科学精神永远令我神往。
我是怀着忐忑与惶恐的心理走进这个领域的。忐忑是因为没有把握,惶恐则是它的神秘。然而,当我走进这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殿堂时,我被它的辉煌魅力深深吸引,我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天地。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少跋涉的艰苦,有时也有无路可寻的迷惘和困惑,但内心感受却是充实的。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将这本书呈献子读者面前。
我希望从禅宗的历史形成中,探寻对于中国艺术精神形成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诸位老师的指教与帮助。尤其是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我多次聆听他对佛教和中西文化发展的宏论,受益匪浅。我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刘炬教授,更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此外还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阴法鲁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马世长教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张同霞教授,他们都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指导,这里表示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对于我的朋友,高级摄影师黄成江先生为插图制作付出的辛苦,也表示衷心的谢意。
尤其要提及的是,这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始终得到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副总编李思敬先生,公司副总经理王涛先生,出于弘扬中华文化之心鼎力扶持丛书的出版。这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