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10-03-05 02:30:17 作者: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4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309066081/9787309066081
条形码:97873090660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城市经济学系列

内容简介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以中国问题为导向,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的人口迁移、交通拥挤、住宅、教育、歧视、贫困、犯罪和老龄化等城市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国内外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阐释,展示了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分析的宽阔视野和细致肌理,使《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既能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能成为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益的参考读物。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纳入了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各种问题也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不断地产生和演化着。如何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和解决这些城市问题,使城市充满和谐与活力,正日益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编辑推荐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城市社会问题及经济学研究思潮
1.1 世界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阶段性演变
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主要的城市社会问题
1.3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思潮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本书的主要框架
2.1 城市社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2.2 本书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 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含义和规律
1.1 人口迁移的含义
1.2 人口迁移的分类
1.3 人口迁移的规律
第二节 迁移决策的微观动力因素
2.1 两地收入差距
2.2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就业市场状况
2.3 两地间的迁移距离
2.4 个人的迁移网络
2.5 移民的个人特征与迁移决策
第三节 迁移决策的宏观理论
3.1 推力-拉力理论
3.2 四因素模型
3.3 引力模型
3.4 农村-城市迁移理论
第四节 移民的社会融合
4.1 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积极因素
4.2 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消极因素

第三章 城市交通拥挤
第一节 交通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1 交通成本与住房租金成本间的权衡
1.2 单中心城市下的最优人口分布与拥挤度
1.3 分散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拥挤度
1.4 进一步的拓展
第二节 交通拥挤定价理论
2.1 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
2.2 “瓶颈”路段拥挤定价理论
2.3 交通拥挤的次优定价理论
2.4 拥挤定价理论的拓展
第三节 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交通拥挤
3.1 实行工作时间表差异化的成本与收益
3.2 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薪资水平差异化
3.3 进一步的拓展方向
第四节 公共交通
4.1 公共交通的起源
4.2 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成本-收益分析
4.3 公共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交通模式的选择

第四章 城市住宅
第一节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
1.1 家庭住房调整的决策过程
1.2 社区变迁
1.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第二节 住房可支付能力
2.1 最基本的指标:房价收入比与月付收入比
2.2 评价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其他指标
2.3 住宅可支付能力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城市住房政策
3.1 住房供给政策
3.2 住房需求政策:消费者补贴
3.3 住房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城市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收益
1.1 受教育者个人的收益
1.2 教育的外部收益
第二节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2.1 政府介入教育的原因
2.2 教育的成本分担
2.3 政府的教育政策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3.1 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
3.2 高等教育需求模型
第四节 过度教育
4.1 过度教育的含义和测量方法
4.2 过度教育发生率
4.3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4.4 过度教育收益率

第六章 歧视
第一节 歧视的基本概念
1.1 歧视的定义
1.2 歧视程度的度量
1.3 歧视的不同分类
第二节 歧视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2.1 个人偏见
2.2 经济动机
2.3 垄断力量
2.4 统计性误差
2.5 非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三节 歧视的社会福利效应
3.1 歧视福利与成本的局部均衡框架
3.2 歧视对工资和利润影响的一般均衡框架
3.3 案例:歧视对非白人男性收入的影响
第四节 歧视理论与中国的农民工就业歧视
4.1 个人偏见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4.2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4.3 统计性歧视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
4.4 小结

第七章 城市贫困
第一节 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
1.1 贫困的定义
1.2 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1.3 贫困程度的测定
1.4 城市贫困的内涵
1.5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第二节 城市贫困的经济学解释
2.1 劳动力市场与城市贫困
2.2 物质资本不足与贫困
2.3 人力资本匮乏与城市贫困
2.4 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贫困
……
第八章 城市犯罪
第九章 城市老龄化
人名索引
后记
……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人口迁移
在城市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制造业、服务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农民逐渐(有时甚至是快速)涌入城市的现象,同时还会产生城市间人口迁移的情况。进而可以发现,距离城市越近的农民,越容易发生迁移;城市规模越大,其吸引移民的影响半径越大;小城市只吸引周边乡村的人口,大城市则还能吸引其他省域的人口;大城市不仅从更远的区域吸引更多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中很多是来自其他较小的城市。对此,我们需要思索的是:为什么迁移现象会存在上述规律呢?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移民进入城市以后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吗?
本章分四节来讨论人口迁移问题:第一节 阐述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以及几位人口迁移学者提出的人口迁移规律;第二节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分析影响迁移决策的各项微观动力因素,其中包括了两地收入差距、迁移前后就业状况、迁移距离、迁移网络以及移民个人的特征等因素;第三节 则从宏观角度来探讨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讨论发生人口迁入迁出的地区具备哪些经济社会特征;第四节 讨论移民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的问题,并涉及了影响我国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的各项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后记 这里呈现给读者的《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与我和严冀、郝前进博士编著的《城市经济学》(2004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谓是姊妹篇。两书都是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城市问题,区别在于,先前问世的《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形成和空间演化(包括集聚经济、企业区位、城市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经济增长、土地利用等)理论问题,主要与企业和居民的选址活动有关,可视为狭义城市经济学或“理论城市经济学”。而这本《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则可列入包括了城市经济理论和城市问题经济学研究的广义城市经济学范畴。
目前的中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诸多因素作用的背景下,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其波澜壮阔的画面及其产生的深刻变化,不能不引起学界、企业界、政府乃至大众的普遍关注。可是,这种关注由于城市发展驱动力的多重性以及所涉利益的多元复杂性而显得见仁见智。无疑,中国城市化既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若干城市问题,又产生了在转型条件下的一些特殊城市问题。老实说,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与国际前沿的研究现状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两点都差距甚大。《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的出版,正是为了应对建设城市经济学科、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城市发展这一目的。这两部教材的共同特色,是以中国的城市问题为导向,有世界视野,较好地吸收和反映了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熟练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工具,来趣味盎然地讨论城市经济问题和城市社会问题。先前出版的《城市经济学》读者使用后反应较好,重印了几次,但愿本书也能为读者带来有益的价值。
我在复旦大学讲授城市经济学课程已有多年。每年送走一位位熟悉的学生,又迎来一张张清新的脸庞。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