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修订本)

发布时间: 2010-03-05 02:33:11 作者:

 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修订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1989年01月
ISBN:9787306007155
条形码:97873060071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公共关系学主要研究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传播关系,是现代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信息社会条件下,社会组织借以塑造良好形象、争取公众理解和支持的一种应用传播学,是现代组织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本书结合我国实际,从理论性和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明性的结合上,为读者介绍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等等.
作者简介 廖为建,男,广东大埔人,1953年生于广州。198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198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系主任。1985年从事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研究以来,合著出版了《公共关系学>,《决策思维学>,《公共关系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南》等书,并发表了一批公共关系学方面的论文。
1990年获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香港研究奖学金赴香港作公共关系的专业考察与研究。现为广东省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和涵义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
一、公共关系定义的五个要点
二、国外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几层涵义
一、公共关系状态
二、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三、公共关系观念
四、公共关系学
第三节相关的学科概念与实践范畴辨析
一、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
二、交际、宣传等范畴
思考题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
一、现代公共关系的起源
二、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公共关系兴起和发展的一般社会历史条件
一、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大众传播的发展
思考题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功能及应用范围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功能
一、信息功能
二、参谋功能
三、宣传功能
四、协调功能
五、服务功能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应用范围
一、公共关系的主要应用领域
二、公共关系应用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组织分类及公关行为
一、组织分类与公关目标和对象
二、组织分类与公关行为特征
第二节组织的公共关系职能部门
一、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在组织中的性质和地位
二、组织内设公关部的方式和特点
三、公共关系机构的日常业务
第三节专业公共关系公司
一、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
二、公共关系公司的经营范围
三、专业公共关系顾问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公共关系人员与全员公关
一、公共关系人员的日常工作
二、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条件
三、公共关系人员的职业行为准则
四、全员PR管理
思考题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的涵义
二、公众分类的方法
第二节 目标公众分析举要
一、内部公众
二、顾客公众
三、媒介公众
四、政府公众
五、社区公众
六、名流公众
七、国际公众
思考题

第六章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介
第一节传播及其基本要素
一、“传播”的涵义
二、传播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方式及其特点
一、个体自身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沟通
三、小团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五、公众传播
六、大众传播
第三节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一、大众传播媒介
二、其他传播媒介举要
第四节传播效果及其制约条件
一、最佳的传播者条件
二、良好的信息制作方式
三、尊重受众的选择权
四、注意环境气氛的影响
五、完善传播沟通的技巧
思考题

第七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形象分析
一、自我形象分析
二、实际形象分析
三、形象差距比较
第二节公共关系策划——形象设计
一、组织形象的构成
二、形象设计的特性与原则
三、形象策划中的公众研究
四、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
第三节 公共关系实施——形象传播
一、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
二、确定与选择公共关系活动的方式
第四节 公共关系检测 形象评估
一、公关形象效果检测
二、公关年度工作报告
三、公关社会效益评价
四、新闻舆论分析报告
五、公共关系广告效果的测量
思考题

第八章公共关系实务(一):公共关系调查
第一节抽样调查
一、确定调查目的和方案
二、确定调查人口的总体
三、抽 样
四、设计问卷
五、调查访问
六、整理资料数据
七、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节其他调查方法
一、文献资料剪辑检索
二、公共关系效果审查
三、市场意见征询
四、公众意见征询
五、公共关系预测
思考题

第九章公共关系实务(二):公共关系宣传
第一节公共关系新闻宣传
一、新闻传播的特点
二、准备新闻资料
三、策划新闻事件
四、记者招待会与新闻发布会
新版后记
……
文摘 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以理解“公共关系”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几种不同涵义:状态、活动、观念、学科。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关状态之中;公关状态的改善有赖于公关活动的成功;公关活动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又取决于公关意识的确立和公关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这几种涵义不能够相互割裂,必须紧密地统一起来理解。
第三节 相关的学科概念与实践范畴辨析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公共关系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实践范畴,长期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着许多混淆或误解。对这些混淆和误解加以辨析,是正确理解公共关系这个概念所必须的。
一、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
在研究“关系”的学科中,容易将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相混淆,因此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
“人际关系”这个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主要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个人在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从内容方面说,公共关系包括了部分人际关系,主要是个人因组织的角色而形成的那部分人际关系(如公关经理与记者、推销员与顾客);实际上,公众对象中包括了许多个体对象。从方法方面说,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离不开各种人际传播的方法,要求公关人员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良好的个人关系必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又有区别。首先,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其次,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公众及其舆论,人际关系则包含大量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再次,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人际关系中则主要靠个人的交际技巧和能力;最后,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可见,公共关系虽然与人际关系有关,但不等于人际关系。
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对象,以及重视公众环境的长远变化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公共关系需要兼顾内部和外部、眼前和未来的关系。可见,虽然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同属组织管理范畴,但它比人群关系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宽广。
后记 《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印刷发行了20万册,在国内同类书籍中是发行量较大的一种。在此,首先要感谢国内同行们以及广大读者的厚爱与支持。并且要感谢为此书的出版、发行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中山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特别是本书的责任编辑谭广洪同志。
这次新版对原书作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和补充,其中也吸收了国内同行及读者们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此书主要为公共关系学教学和培训而写,也可以作为在职专业人士的自修读本。新版本仍然坚持了系统性与简明性相结合的特点,并且为各类不同专业的教学留出余地: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案例作不同方面的展开。同时,书后附的试题库也是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最充实的,很适合自学考试和岗位培训的需要。期待着同行及读者们对这个新的版本提出新的意见。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