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
ISBN:9787105085682
条形码:9787105085682
版本:修订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适合研究人文地理相关人员使用。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内容简介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概况》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该系列丛书之一种,主要介绍了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基本概况。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域位置
二、地 质
三、地 貌
四、气 候
五、土 壤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水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 口
二、民 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一、县 城
二、乡 镇
第五节 名胜古迹
一、 文物古迹
二、风景名胜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一、建置沿革
二、行政区域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点燃革命火种,建立革命武装
二、建立人民政权
第三节 土地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手工业的合作化
三、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
一、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二、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取消生猪派购政策
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果喜人
五、政治经济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一、县人民代表大会建设
二、自治县人民政府建设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民族立法
二、依法行使自治权
三、开展普法工怍
四、执法检查与监督
第四节 民族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民族关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一、农业机构
二、生产水平
三、农业技术推广
四、农业机械的应用
第二节 林业
一、森林资源
二、绿化造林
三、森林保护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
五、农村能源建设
六、林业产业开发
七、林业机构
第三节 畜牧业
一、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构
三、基础设施
四、畜禽品种
五、饲草饲料
六、发展状况
七、市场贸易
八、科技成果
第四节 渔业
一、渔业发展
二、养殖方式
三、新品种推广
四、科技成果
第五节 水利
一、水利建设
二、治理
三、抗旱防洪
四、管理机构
第五章 工业
第一节 能源生产
第二节 工业企业
一、墨江水泥厂
二、墨江县白糖石
三、墨江松香厂
四、印刷厂
第三节 特色工业
一、墨江金矿
二、墨江酒厂
三、墨江橡胶加工厂
四、紫(虫)胶厂
五、茶厂
第四节 民族传统工业
一、织染、刺绣
二、篾帽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八章 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 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文摘 三、地貌
墨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系纵谷区东南段,即哀牢山脉中段。在地质构造上处青海、西藏、二南、缅甸,印度、尼泊尔“歹”字形构造体系东支中段及永平一思茅地槽南段的东北部,全县地形北部狭窄、南部较宽,似纺锤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最高点在东北部碧溪乡的大尖山,海拔2279米,最低点在南部泗南江乡的榄皮河与龙马江汇流处,海拔478.5米,全县山区半山区占99. 8%.丘陵谷地仅占0.1%,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据1984年墨江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全县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一)中切中山丘陵墨江盆地
分布于含县城在内的碧溪、勇溪、章差、者铁、埔佐,菜园、新发、班中、桑田、赖蚌等地区。墨江盆地沿联珠河东北向西南呈条带状分布,长约8公里,宽400米,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1250—1380米,盆地外围的中山地形,海拔一般在1490- 1950米之间。该地貌面积16.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08%。
后记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概况》,是根据国家民委2005年7月召开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云南省2005年12月召开的修编云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会议精神进行修编的。修编原则以原版本基本保持一致,体例按照国家民委修编总体方案作适当调整。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墨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材料数据截止2004年12月。
为了完成修编任务,墨江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1月召开由县属各部门领导参加的修编工作会议,成立以县长李洪武为组长的修编领导小组。下设修编办公室,并制定了修编《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概况》总体方案。
全书共分十三章五十五节,由墨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哈尼文化研究所的黄俊勇、刘顺才编写。至2006年4月30日,完成了20余万字的送审稿。从收集材料到编写,一直受到墨江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注,同时得到各级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精诚协作。特别要感谢原墨江县委老领导陈寿同志。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送审稿作了精心修改。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此书编写工作的各位领导及同仁志士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