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上帝死了

发布时间: 2010-03-05 03:43:45 作者:

 上帝死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56 页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
ISBN:9787542611093
条形码:9787542611093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世界经典随笔系列

内容简介 《上帝死了》具有较高的学样价值,七位编者都是研究尼采的专家。本书编选了从1878-1888年间尼采成熟时期思想的精华,所列的11个专题囊括了尼采思想的全部,堪称是尼采思想的小百科全书。对于一般读者,仅读本书就足以了解尼采思想的概貌,对于专业学者,本书无疑可以起到研究尼采的导航作用。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19世纪德国哲学家,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著有《悲剧的诞生》《论道德的谱系》《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瓦格纳事件》《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人性,太人性了》等。他对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和道德,尤其是基督教、盲从主义、民族主义作了激烈的批判。他以后的德国,几乎所有哲学家、伟大诗人、小说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深深受惠于他。在世界许多国家,他被列为自康德和黑格尔以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编辑推荐 聆听大师的智慧,拥有内在的丰富。周国平推荐!
《上帝死了》为2007年6月第2次印刷。
目录
译者的话
导言
书名简称


第一部分
……
序言 《尼采文选》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概述;它仅仅是给那些想日后继续钻研尼采思想的读者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从尼采著作中选取我认为对于了解尼采哲学思想最为重要的段落——我知道没有一种选集能像全集一样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思想,任何选集都或多或少只是一种简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作者思想的歪曲。《尼采文选》并不想自居为能取代所有对尼的研究,它的愿望只是吸引读者对尼采思想进行研究。
我以为没有必要再作一个一般性的导言,概述本身就应该能解释自己。逐字逐句的注释同样是不必要的:应是原文对自己的注释——尼采自己对自己的注释。但是有两个方面需要在此作出解释,即此书的选编方法和选编原则。首先要说的是选编的方法。
《文选》选自《尼采的哲学著作》。范围从《人性,太人性了》(1878年),直到《反基督徒》(1888年),再加上自传《瞧这个人》(1888年)。《人性,太人性了》之前出版的著作,他的遗著及所有其他手稿都不包括在内。把选编范围作这样的限制在我看来是令人信服并能互相补充的。首先,《尼采文选》的主要目的是把作为哲学家的尼采介绍给读者,而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可在上述书列中得以发现。其次,本书的另一目的是把作为文体家的尼采介绍给读者,而正是在上述书列中作为文体家的尼采得到了体现——这些是使尼采的格言式的文体得到充分体现的成熟作品。第三,本书打算做到读起来具有连贯性,如果选编是合理的,那么你只要通读此书就能得到极大的收获,可是把尼采成熟著作以外的任何材料编入其中就会打乱这种意图(尤其是那本体裁上不过是些日记和简短记录的《遗著》,常常引起读者的困惑)。第四,篇幅上的限制使得选编必须严密。毫无疑问,在选编过程中,第二流的作品是没有资格编入的。第五,文选“需要贴切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就像作者原先要求自己被明确地理解那样。”在这一点上我和卡尔?斯莱锡特(Karl.Schlechta)看法一致。在当前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应把文选的取材限制在尼采已经出版的或打算出版的著作。第六,也就是最后一点,从《人性,太人性了》到《瞧这个人》,这一系列著作本身就很容易作选编,而《人性,太人性了》之前的不成熟的著作就不具备这一点。一本“原著摘引”大概不得不把有《悲剧的诞生》以来的一些著作选录其中,可是本书的目的则并不在此。
本书的结构就像本书的前提所能允许的一样简单。第一部分,公正而客观地评价了尼,把他看成是一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探讨西方哲学和思辨这一平常主题的“问题哲学家”。第二部分介绍了他特有的“权力意志”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这种哲学的发展结果和它以后的分支。简短的第二部分是他思想的中间点:努力寻找出一种新的超越模式,来克服无主义和破坏性思辨的后果。各部分中的各选段都是严格地按年代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首先,尼采哲学并不是一系列结论的组合,相反,主要是一种思想的发展(按年代排列就能体现出这种发展)。其次,按年代排列也能保持他的风格的发展,他的文风在最后阶段同开始阶段差别相当大,出于证明这种差别的目的(而这种目的不是本书所追求的),我们不能对它们并列编排。作为他思想发展的自然结果,在选编的每一部分中,后期著作的篇幅与早期著作篇幅相比逐渐增加,结果,尽管本书不是很明确地按年代序列排列的,但是总体上该书具有按年代排列的特点。前言选编了尼介绍他的著作该怎样阅读的格言;附录选编了三个主要部分之外的有关各种论题的意见和格言,这些也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
方括号中的六点(尼采原文是三点,为统一标点,改成六点)表示省略。没有括号的六点是尼采自己的符号,这些符号不表示省略。
作为眼前这本文选选编和安排基础的尼思想结构——在最概括的可能范围内——如下所示。我认为尼对欧洲思想的特殊贡献就在于他觉察到西方人在同“真理”的关系中面临一个剧烈的变化:当一个人认识到作为以往西方传统的核心和本质的形而上学、宗教、道德和理性的真理实质上都是错误时,就会感觉到这种变化,这种结论是把真理理解为绝对的结果,或者是一种受到黑格尔和达尔文进化论打击的主张。现代人正需要一种“变”的思想作为他们的主导思想:假如所有事物都是进化的,那么真理同样是进化的——因此,假如“真理”就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对象都正确的绝对真理的同义词,那么,人们对真理的真理性就会失去信念。“任何事物都是进化的”将意味着“没有事物是真实的”。
为了取代这种自相矛盾的阐述,尼采认为真理只是一种看法。某个形而上学的、宗教的、道德的、理性的陈述之所以能被称为是真实的,仅仅是因为对思考它的人的看法来说是真实的:如果把它绝对化,则所有这类陈述都是错误的。
受进化论毁灭性打击的真理正被科学真理——即:可由实验证实的经验科学陈述——所取代。然而关于这点,尼采认为,首先,科学真理并非如同它声称的那样,是客观的——即对世界的发现——相反,它们是人类对那个根本无秩序和非理性的世界的安排(Zurechtmachung)和解释,以便人能理解这个世界并生活在其中;其次,科学真理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根本不是判断的陈述,价值和意义均被排斥在科学范围之外——因此,用科学真理取代其他诸种真理的一个结界就是剥夺了世界的意义。当问题意味着“出自什么原因”时,科学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当问题涉及到“会导致什么结果”及其为什么时,科学就依然不能回答。
认为“人生”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现象,认为世界和人类本身毫无意义,这种思想正向我们袭来,而尼采所从事的实验正是对这种虚无主义思想的预先说明。
在他的叙述中,必然会导致他声名狼藉的是他对道德虚无主义的论述部分、不存在“道德律”、不存在“道德世界秩序”,“道德意义”作为一种价值,避开了科学事实,因为科学不能确立价值。经验方法可以发现道德为什么存在(什么原因导致道德产生)。但这也表明道德“真理”仅仅是从一种特殊的观点看才是真实的,那就是“有道德规范而没有道德”。然而,这种把道德秩序加以摧毁仅仅是尼采排斥所有秩序的一种表现形式。
“没有东西是真实的”这一命题的自然推论是:“所有东西都是许可的。”在描述事物的这种状态的过程中,尼采变成了一个“大战的预言者”,以及骚乱和灾难的预言者,他对由于意识到失去目标而导致的道德崩溃的预言,也可归属到这里。
对无主义者世界的描述,是尼为了超越它的一个必要准备;可是,假如把形而上学看作是虚无的,或把我们的世界当作唯一的世界,那么这种超越世界的新方式实际上将是非形而上学的。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超越是可能的吗?尼采用他的“权力意志”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力图将人类的杰出品质和成就解释成为是“权力意志的升华”的结果,解释成是一种驱使对世界和他人的权力转变为君临自己的权力的能力的结果,因此,他不得不提倡“强权意志”,并在冲突和侵略的本能中看到一种人类心理组织的本质成分。他以超人体现了这个非形而上学的超验概念,超人同时也就成为升华的权力意志的现实存在和象征代表。这样,超人也就成了确认人生的倡导者。他接受生活的整体,特别是接受包含在生活中的痛苦,在这点上,超人还被描述成为“酒神”。酒神所肯定的生活是通过“同一事件是永久循环的”这一假设,去从事最艰巨的任务。
虚无主义者和如今已成为“尼采哲学”的超验方面的持续对峙,制止了尼哲学僵化成一种教条主义学说——一种在总体上不确定的世界中最终依然保持自己的实验。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