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

发布时间: 2010-03-05 03:45:03 作者:

 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7212026697
条形码:97872120266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理解问题和理解理论的学术著作。作者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对现代西方诠释学源流关系的梳理和对西方诠释学相关理论问题的个案分析,将诠释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在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诠释学历史的梳理,其中前三章对西方诠释学的起源和当代多元化发展作了概要性阐述,第四章则对这种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作了总体性分析;第二部分则是诠释学理论的探究,其中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对诠释学的语言观和真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在伽达默尔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与伽达默尔晚期的“实践哲学走向”的关系展开了分析,第八章对哲学诠释学的“问题意识”和相对主义问题作了阐述;第三部分是诠释学理论的拓展问题,其中第九章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透显出来的诠释学维度以及现代西方诠释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趋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考察;第十章对诠释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展开了反思,第十一章则在剖析和利用有关马克思主义诠释学问题研讨的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文本诠释学”理论体系的设想和初步构思。
作者简介 彭启福,1963年生,福建长汀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诠释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徽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并赴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任教;199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2002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做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现代西方诠释学、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天津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江海学刊》、《学术界》、《东岳论丛》、《东方论丛》等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主要有《宗教科学迷信》(合著)等。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探讨理解问题和理解理论的学术著作。作者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对现代西方诠释学源流关系的梳理和对西方诠释学相关理论问题的个案分析,将诠释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在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诠释学历史的梳理,其中前三章对西方诠释学的起源和当代多元化发展作了概要性阐述,第四章则对这种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作了总体性分析;第二部分则是诠释学理论的探究,其中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对诠释学的语言观和真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七章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在伽达默尔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它与伽达默尔晚期的“实践哲学走向”的关系展开了分析,第八章对哲学诠释学的“问题意识”和相对主义问题作了阐述;第三部分是诠释学理论的拓展问题,其中第九章对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透显出来的诠释学维度以及现代西方诠释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趋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考察;第十章对诠释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展开了反思,第十一章则在剖析和利用有关马克思主义诠释学问题研讨的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实践-文本诠释学”理论体系的设想和初步构思。
目录

诠释的困境与出路
——序彭启福著《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
前言
第一章 从诠释技艺到理解方法论
一、作为诠释技艺的早期诠释学
……
文摘 书摘
尽管大多数的论者都强调伽达默尔哲学的发展进程中不存在思想的“断裂”,但“从哲学诠释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向”和“由理论解释学向实践解释学的转变”一类的说法,却实际上强化了中晚期哲学之间具有实质性差异的观念:中期哲学是哲学诠释学,晚期哲学则是实践哲学;中期哲学是理论诠释学,而晚期哲学属于实践诠释学。
笔者认为,在伽达默尔中晚期哲学之间做如此截然的界分,极容易造成对哲学诠释学的误解。伽达默尔的中晚期哲学之间,虽然在探讨的主题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中期主要致力于哲学诠释学基本理论的建构与阐述,更多地指向艺术和历史领域中的问题,晚期侧重于进一步阐明诠释学问题的普遍性,彰显哲学诠释学与整个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多地涉及到所谓的“实践哲学”问题,但中晚期哲学的实质是相同的,它们都属于“哲学诠释学”的范围,不存在所谓的“从哲学诠释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向”问题。
一、理解本体论的核心问题
伽达默尔在西方诠释学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在海德格尔的引领下完成了方法论诠释学向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构建了当代西方哲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哲学诠释学。而哲学诠释学与一般诠释学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它不是一种理解的方法论体系,而是一种理解的本体论。无论是哲学诠释学受到的高度赞扬,还是它遭到的激烈批评,很大程度上都与哲学诠释学的这种本体论取向密切相关。如何把握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特征,毫无疑问地也成为了解伽达默尔整个哲学思想进程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真理与方法》一书,是哲学界公认的哲学诠释学的奠基之作。在该书中,伽达默尔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哲学诠释学对理解本体论的建构:首先,它把理解的历史性上升为诠释学原则;其次,它把理解的应用问题确定为诠释学的基本问题;最后,它把语言看作是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的主线。
就目前我国学界的探讨而言,第一个方面受到了最为普遍的关注。伽达默尔对“先入之见”的合法性和“时间距离”的积极意义的强调,因其迥异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所主张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传统而为人们津津乐道;与之相应的“视界融合”、“效果历史”、“对话”等理念也备受注目。第三个方面,因其表现出了与英美哲学在语言学转向方面的共同进路,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这句伽达默尔的名言几乎与海德格尔那句“语言是存在的家” 一样著名。美国诠释学史家帕尔默教授也曾经指出:“在这里(指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