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666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
ISBN:7109087948
条形码:978710908794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线虫学基础知识,包括绪论、线虫的形态结构、植物线虫的分类系统、植物线虫的生物学特性、植物线虫的病害的防治方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植物线虫病害的可持续治理。主要阐述植物线虫的基础知识,为阅读全书提供方便,也避免了第二部分的各章节内容重复。第二部分为植物寄生线虫的种类,即对我国已正式报道的植物线虫进行种的描述及有关生物学特性简介,并附该种的形态图,包括垫刃科、粒线虫科、矮化线虫科、纽带线虫科、异皮线虫科、环总科、滑刃目、予线目线虫共360余种。本书可供线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工作者及有关的生物学和农林科技工作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植物线虫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1 植物线虫的为害及其经济重要性
2 我国植物线虫学发展历史
3 植物线虫的分类鉴定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线虫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 线虫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线虫的消化系统
第三节 线虫的生殖系统
第四节 线虫的神经系统
第二章 植物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1 侧尾腺口纲
2 无侧尾腺口纲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植物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植物寄生线虫的繁殖
第二节 植物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第三节 植物寄生线虫存在的生态环境
第四节 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
1 植物检疫
2 种植抗病品种
3 农业技术防治措施
4 物理防治法
5 化学防治学
6 生物防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植物线虫病害的可持续治理问题
1 植物线虫的病害的可持续治理策略
2 关于植物检疫
3 关于利用抗病品种问题
4 关于农业技术措施防治
5 关于物理学防治法
6 关于化学防治法的分析
7 关于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植物寄生线虫种的描述
第七章 垫刃科线虫
第一节 垫刃线虫属
第二节 丝尾垫刃线虫属
第三节 平滑垫刃属
第四节 巴兹尔属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料线虫科线虫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线虫拉丁文学名与中文名称对照
……
序言 线虫是我国农林植物的一类重要病原物,常给农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在国内、外严重发生的有根结线虫、胞囊线虫、粒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每年仅线虫给粮食作物和纤维植物造成的产量损失就达12.7%。近年来,松树萎蔫线虫已传入我国,并在五个省份扩大为害,对我国的针叶林构成严重威胁。
刘维志教授等编写的《植物线虫志》就是在这方面的汇编和阶段性总结。它的出版,无疑将为我国植物线虫学、线虫分类学、植物检疫学和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查明我国线虫资源和推动学科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线虫种群极为多样,加之线虫学还在不断发展,线虫分类系统不断更新,这就有赖于今后加强研究,不断增订,以臻完善。
第二章 线虫的形态结构
要了解一类生物,必须首先了解这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线虫的形态解剖是现代线虫学研究的基础,只有充分掌握线虫的形态解剖学知识,才能进一步进行线虫的分类学研究和种类鉴定。
线虫是一类异养的多细胞有核生物,具有多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功能相近的细胞形成组织,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和系统。虫体两侧对称,口起源于胚孔,主神经索位于虫体的背腹两侧,体腔为假体腔,排泄系统是一个退化了的原肾系统,排泄孔总是位于腹面,卵内孵化出的幼虫与成虫相似,体壁透明,隶属于线虫门。
文摘 第一节 线虫的形态和体壁
1. 形状、大小
线虫是一类长管形两侧对称的低等生物。某些种类在发育到一定阶段,虫体会发生膨大,变为梨形、肾形、柠檬形或袋状。线虫的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通常为椭圆形或梭形,不同种类表面有不同的纹饰或附属物。多数卵壳透明,有些种类为暗色,较为坚韧。幼虫和成虫阶段至少有一个时期虫体为线形。线形的虫体头端一般平钝,尾端为鞭状、钝圆或棒状,变化较大。植物寄生线虫和土壤中的自由生活的线虫除少数种类以外,大多数为小型,通常为1~2mm,绝大多数线虫用肉眼看不见或几乎看不见。海水中生活的线虫一般比土壤线虫大些,而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寄生线虫更大些。蛔虫是猪的一种普通的肠道寄生虫,长达20cm以上,宽约0.5cm。
2. 体壁(body wall)
线虫的体壁也称线虫的外骨骼,是线虫抵御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和感受虫体内部微细化学变化的重要结构。从组成上可分为表皮层和下皮层两层。表皮层是多层的,由皮下组织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的结构。表皮的蛋白质是一种胶原,与人肌腱中的蛋白质属同一类型,最外层是由非常薄的脂质构成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线虫的表皮层,可以看到表皮层的组成并不是均一的。通常将表皮层分为9层:①外表皮层(exteraaal cortical layer);②内表皮层(internal cotltical layer);③丝状层(fibrillar layer);④基质层(matrix layer,homogeneotls layer);⑤边界层(boundaIary layer),⑥外纤维层(external fiber layer);⑦中纤维层(middle fiber layer);⑧内纤维层(internal fiber layer)和⑨基底膜(basal lam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