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高考应试心理训练

发布时间: 2010-03-05 04:17:56 作者:

 高考应试心理训练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3月
ISBN:7810417134
条形码:978781041713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作者简介 叶平枝,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北师大学前教育在读博士生
媒体推荐 前言
七月的高考可以说是牵动亿万人的大事。在世界罕见的千万人的大考试中,考生正在进行着高考之战,人生之战。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期待和紧张之中,人们在为考生加油,为他们捏一把汗,考生家长的紧张更是无以言表。天空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明朗,好像弥漫着滚滚硝烟,有人形象地描述此情此景为“黑色的七月”。
回想1981年的高考,由于赶上生育高峰,那年我所在的城市高考入学率大概是1%。我的印象,在那百里挑一的高考期间,好像也没有什么“黑色七月”的感觉。那时的人们对高考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张兮兮,如临大敌,考生基本没有家长陪同监护,更不用说早早就入住考场周围的宾馆了。为什么高考的升学率逐年提高,高考的压力却越来越大,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呢?细细想来,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就业形势的严峻。刚恢复高考时,由于十年的断层,高中毕业生即使考不上大学,也是知识分子,是人才,有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层出不穷,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中毕业生似平也不再是人才了。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只有到劳务市场上寻找就业机会。这样,是否考上大学,就决定了进入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第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高知名度,学校拼命提高升学率,有些学校简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如抢生源,分快慢班,甚至将“差生”分流出校等等。这不仅违反了教育的原则和初衷,而且掀起了考生竞争的层层巨浪。第三,家长的孤注一掷。七八
十年代,大部分考生不是独生子女,家长还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反正一个考不上,另一个还有希望。90年代以后,逐渐进入“独生子女年代”,家长只有孤注一掷,让孩子背负两代人的希望,对学校和老师更力口挑剔。第四,教师急功近利的应试训练。对学生的疯狂考试和补课是教师提高升学率的法宝,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及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往往使学生苦不堪言。其实,教师并不想这样做,但他们深知竞争的残酷。为了完成学校和家长的任务,帮助考生圆大学梦,为了考生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他们豁出去了,他们希望考生也能够背水一战。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考生的压力和紧张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有做不完的习,题,考不完的考试,经历不完的残酷筛选和评判。还要忍受成人过度的期望、指责、歇斯底里甚至人身攻击。许多人感觉他们是在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所推动的风口浪尖上苦苦挣扎。在挣扎中,许多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有的还精神崩溃甚至自杀。高考像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一次艰苦的马拉松式的长跑。看起来,这场战争成赛跑是能力之战,知识之战,而实际上是整体实力的搏击,特别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我们曾对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力,而是心理素质。落榜生恐惧压力,自信心不足,悲观,情绪不稳定,个性有明显缺陷,对学习缺乏兴趣。这些心理方面的缺陷,增加了他们适应的困难,学习的难度,考试的烦恼,大大限制了他们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相反,那些佼佼者却基本上能在高考的全过程应付自如。他们不是在波涛中起伏的扁舟,不是风中的芦苇,也不是战火中慌乱的战士,更不是迷失的羔羊。他们的乐观、自信和完善的个性使他们不会为一时的得失而扰乱心志,不会在老师的题海战术中随波逐流,他们视压力为挑战,在压力的环境中沉着冷静,心灵舒展,保持自己的个性,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善于反思,善于探讨学习的捷径,有自己的主见、学习方法和应试的技能。在惊涛骇浪中他们沉着应战,智勇双全,虽不一定有过人的聪明和勤奋,却凭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劈波斩浪,最终赢得高考的全面胜利。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考生是多么重要!
……
编辑推荐 高考学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的应对考试,是众多学生、教师、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开始在河南省教委的资助下研究高考应试心理训练,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实践证明,本书的内容不会对应试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它对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高考,最有效率的准备高考,从而健康的学习、考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良师益友。
目录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心理训练与应试心理训练
第二节 应试心理训练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应试心理训练的功能
第二章 成功训练与应试
第一节 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
文摘 书摘
二、自我意象的特点
(一)自我意象是个人行为的基础
一位著名的美国整容外科医生,能够奇迹般地把最丑的人变成漂亮的人。但是,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在他的患者中,有一些人尽管手术很成功,却还抱怨说手术没什么效果,自己仍像从前那样难看。分析其原因,这位医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对自己美丑的认识不在于他有什么样的面容,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美的,他的确会向美的方向发展,而假如他认为自己是丑陋的,他自然会无精打采、两眼无光、缺乏魅力。
可见,自我意象是个人心理状况的折射,对个人的行为影响巨大。一个具有积极自我意象的人,在自我心目中有一个良好的、值得尊敬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聪明、善良、可以信赖,并努力保持这种自我意象。为此,他们会努力学习,精力充沛地生活,随时克服挫折,充分塑造与展示自己的优秀品质,往往与成功有缘。而具有消极自我意象的人,大多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能力差”、“不如人”、“脑子笨”等等,他们害怕失败,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行为消极而畏缩,成功机率大大降低。
“自我意象”是行为的基础,只要你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象,积极地认识自己,生活和工作都会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
自我意象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自我意象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人的自我意象,使人们克服消极的自我意象。
心理学家雷奇曾做过一个最早也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雷奇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或称自我观念。“自我理想决定了人的发展潜力和行为趋向”。人们对外界的看法统统与个性体系一致,若不一致,就会受到排斥。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成功者,那么,他会收集许多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成功;相反,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他也会自觉不门觉地收集信息确认他的失败。假如改变人的自我意象,情况就不同了。在雷奇的实验中,一个学生起初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以致丧失了一年的学分。经过雷奇的训练,在第二学年,这位学生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了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
可见,失败者的问题不在于能力匮乏,反应迟钝,而在于消极的自我意象。他们倾向于“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当遇到考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