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33026028
条形码:97875330260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鹏飞一力
内容简介 《北大日记2》是继《北大日记》(1)畅销之后,又一部从百余名优秀北大男女学生珍藏日记里精挑细选而组成的新著,展现了目前在读的北大优秀学子的青春风采,以及耀眼光环后面的内心私密情感世界。当然,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独具魅力的北大。
《北大日记》(2),荟萃新一代北大人的情感私语,带您再次领略新世纪北大的古韵、新貌、人文魅力以及莘莘学子熠熠的光辉。相信她会深深地打动您。
作者简介 刘,浙江金华人,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你所能想象的平庸女子。在写个人简介时才会感到生命异常的苍白。生活贫瘠,慵懒而不知悔改。比照钱理群先生说的培养大学人才的三件事——逃课、乱看书、胡思乱想,自忖正在成才。
唯一的兴味在于读书写作,向文字追问价值。迄今无大成,勉强可谓略有斩获。在《萌芽》《中国少年散文写作精选》《中学生博览》等杂志上发表作品七十余篇,作品被选入《盛放》《温暖》《飞扬?比天空还远的季节》等多个文集。做过《中学生》杂志特约编辑。曾获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媒体推荐 这本北大日记,是送给挚爱的北大的一份最好礼物。这里讲述的,是近几年北大学子的凡人轶事,每个人都会说几句,以此深深怀念共同奋斗、共同忍耐、共同享受、共同消磨过的神话般的岁月。
——孔庆东
曾经期望过,得到过,开心过,也迷失过,等到一切结束时却是一份淡淡的平平静静的思索与回忆。未名湖畔的日子是美的,也是充满坎坷与心酸的,对爱情的期许,对未来的追求都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在这里也是开心的,你可以很放逐个性,展现自我,磨练意志。很多事其实经历过才是美好的,才是没有遗憾的。北大那种生活让人怀念,那份记忆永值珍藏。
——一位老北大人的心声
喜欢北大,一直喜欢,从小就喜欢。这种情结不知在心里藏了多久,只知道我爱她,从记事起就爱她。喜欢买很多有关北大的书,有漂亮的图片,然后将它们放在床头,然后安稳地唾下,连梦里,都有未名湖粼粼的波光漾动时的声音。2009年,要高考了,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北大日记》(1)我看过了,很兴奋也很期待第二本。给自己一个安慰,在追梦的路上,让这本书陪着我。
——南京读者
编辑推荐 “北大醉侠”孔庆东推荐,中国第一部大学生的成长史与心灵史
北大男生、女生的私密情感纪录
目录
第一辑:北大女生的青春解密
心灵深处的声音
未名湖的馈赠
燕园里我的春天
小知青的大思索
爱是人生的希望
永远留住青春
故乡琐记
思绪
希望的力量
快乐写在脸上
寂寞余花落旧红
生活、思考二三事
第二辑:北大男生的浪漫情怀
插上理想的翅膀
难忘的时光永远的爱
未名求学录
写在未名湖畔
理科老博士的快乐生活
……
序言 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字眼。
被不断问起,反复提及。一旦不小心与它联系在一起,你便会学会——
便会学会调侃调侃我们某位图书管理员;学会说“我在海淀文理兼收学院”;学会动不动损一下隔壁邻居,学会在小小的矜持中偷偷掩饰住欣喜;学会去追逐未名晚照,脚底是花瓣的足迹,学会在凌波的石舫唱歌,湖岸草意微惊;学会牵着心爱的人的手,在傍晚走过静园的草地;学会伸手去够古殿檐头的一抹淡褪的朱红;学会留意这里的野草闲花,欣红悦绿。
还会学会——
学会懂得去包容接受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学会面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思考,学会铭记,学会感动,学会感激,学会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从偏激到从容。从激情到淡定。
将学会——
将学会发现,你是如何地爱这片土地。
对这片土地,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个北大人都曾经经历我所经历的感情:怀着一个学子所能有的对中国最高学府的所有憧憬走进这个校园,体验现实与理想问的落差,亲自承负自由所附带的失落,迷失在一种无法承受之轻里;在一种失重的情况下.像社会上某些毫无发言权却在受到污蔑贬损的人一样对周围的一切产生质疑与不相信。然后,像是重生一般,这种质疑忽然找到答案,原先被视为世俗庸众的东西,原先被自己抹消的意义,忽然昭显在曾被自己忽略的边角里。
这是一个神圣被庸俗化的时代。执牛耳者抑或市井之徒,无论谁都可以把北大从圣坛上拖下来大加挞伐。教学质量,学生素质,世界排名,可以罗列无数条理由。对于北大的抨击批评从来没有停止,对于北大人更是如此。北大学生卖糖葫芦卖猪肉便招得满城风雨——岂不知历史转捩时期的北大卖国卖党也不乏其人,卖糖葫芦卖猪肉又何足为怪。更多的北大人,他们卖思想,卖理论,卖艺术,向西方兜售东方文化,收今贩古是生涯。
文摘 第一辑:北大女生的青春解密
心灵深处的声音
相的人三角地
再次路过三角地的时候,正下着雨。世界在庞大的雨水里变得孤独,变得安静。那块三角形的草坪,被雨水洗去了它的喧嚣它的颜色它的表情。
想要驻足,却已经找不到停步的理由。松柏还在,珍珠梅还在,草地还在,海报栏却已不在。没有杂乱的广告和海报,也没有拥堵的人群,三角地显得格外清爽,干净,空旷。像一个打扮一新的侍女,静静立在燕园的角落,等待臆想中尊贵的来宾。没有人还记得怎么哀悼。枯黄了的柿树的叶子,叹息一声,然后落进冬天的冷雨里。
我还是站住了。只是静静的一会儿。没有默哀的意思。他们说,三角地早就死了,现在不过是收尸。他们说,我们没有拆三角地,拆得只是海报栏。他们说,没有理由去触碰一个已经成为象征的地方。他们说,迎接奥运,我们需要一个整洁的校园。
他们还在说着,可是三角地什么也没听到。
它低头沉浸在破旧不堪的回忆里,那些承载着时间的回忆就像它那圈围栏一样剥离了色泽,锈迹斑斑,被人唾弃也被人遗忘。漾漾未名,巍巍博雅,在它们面前它从来都以一个卑微而隐秘的姿态存在着,用它隐秘的方式召唤着那些对自由之类的字眼心存渴望的心灵,聚集着一群又一群鼓荡激情胸怀宇渊的青年。多少广为人知或者不为人知的社会风潮,是在这里被悄悄酝酿;“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在这里最先被喊响;无数年代的风雨阴晴,在这里被写成诗歌传唱;多少引领时代的学术创见,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滥觞。
忘却的荣耀,失落的辉煌。等一切风平浪静,历史被写成历史,三角地就退进阴影里,凝固成一个遥远而又遥远的象征。就像北大自己。
20世纪初,这片土地饱蕴着一个沉睡已久的民族的苏醒。晚清的皇家园林在死气沉沉中被撼醒。被教员称作“老爷”的学生趾高气扬地迈进京师大学堂的校门,好奇地打量一种叫作“自由民主”的东西。然后蔡元培来了,他扫荡不了末落王朝的阴霾,便要搬几个太阳进来。于是他高喊着:“自由民主!兼容并包!”陈独秀来了,李大钊来了,鲁迅来了。年轻的毛泽东,静静坐在北大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到中国的未来。
20世纪50年代,自由的字眼像是被镌刻进了每一个北大人的骨子里。他们在路边敲着脸盘,等人群聚拢,就跳上桌子开始发表演说。他们在布告栏下唇枪舌剑,争论要不要取消党委负责制,要不要取消政治课。他们激烈地批评禁书禁报封锁言论,要争民主,争自由,争人权。他们不但自己要闹,还要拉上清华南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