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4948497/9787504948496
条形码:97875049484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根据我国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全景式的回顾和剖析,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对我国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第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哪些不为人们所关注的特点和模糊认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第二,若干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未来能否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它们又何以能或者何以不能成为主流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与一国主流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用专门的一章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第四,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受制于货币政策的框架。那么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框架是什么呢?《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将以1994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发生的三次冲突为主线,概括出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将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
编辑推荐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是由汪洋编著的。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第一节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功能
二、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功能的传统认识
第二节 1998年合并存款准备金账户的实质意义
一、我国设置支付准备金账户的历史原因
二、1998年合并存款准备金账户的实质意义
三、第二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备付金制度的差异
第三节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具体规定的探讨
一、我国部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的变化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对非银行机构存款的规定
三、我国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分析
四、动用存款准备金保支付问题
第四节 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的简要分析
一、1984-1999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及其效果
二、2003年以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及其效果
三、2003年以来我国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及其效果分析
四、外汇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的实施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开市场业务
第一节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招标方式
第二节 我国通货紧缩时期的公开市场业务
一、1998年5月至1999年:以投放流动性为目标
二、2000年:对冲向资产管理公司再贷款带来的流动性增加
三、2001年:注入流动性以抑制通货紧缩
四、2002年:全面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
第三节 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扩大背景下的公开市场业务
一、2003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二、2004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2005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四、2006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五、2007年的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节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特征总结
一、公开市场业务周期性显著,且与经济周期不一致
二、从政策意图上分析,以被动型对冲操作为主
三、缺乏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
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动性泛滥的程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银行票据
第一节 我国中央银行票据的特征及其调控机理
一、我国中央银行票据的特征
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对比
三、货币当局对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评价
第二节 我国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可持续性研究
一、我国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历程
二、我国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主要障碍
第三节 中央银行票据:终将消逝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和教训
二、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角度的分析
三、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角度的分析
四、中央银行票据能否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流工具
第四节 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定向中央银行票据与特种存款
一、我国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背景分析
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定向中央银行票据
四、中国人民银行特种存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贴现和再贷款
第一节 我国再贴现政策工具
一、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功能定位分析
二、1998年以来我国再贴现业务的发展和功能定位的变化
三、我国能否借鉴“利率走廊”操作模式
第二节 我国再贷款政策工具
一、文献回顾
二、我国再贷款政策工具功能的演变
三、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再贷款职能扩大化的危机与挑战
第三节 再贷款(再贴现)浮息制度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邮政储汇局、政策性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金关系
一、文献回顾
二、邮政储汇局与我国中央银行的资金关系
三、邮政储汇局与政策性银行之间的资金关系
……
第六章 政府贷款与流动性管理
第七章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研究
第八章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制度背景
结束语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特征总结
附录 货币当局与中央银行的辨析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为美联储所采用,此后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也是对流动性调整力度相对最大的一项政策工具。其最初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防止金融机构大量贷款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从而影响对客户的支付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利器”,并不常用。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剧,各国货币当局纷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的中央银行甚至执行零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以强化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我国于1984年开始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开始。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之初,中国特色的成分非常明显,国内学者对此有若干不同的认识。199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并先后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内需。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繁向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成为货币当局非常倚重的紧缩性调控手段。
本章将主要考察我国中央银行实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根源、对其存在的不同认识以及该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本章的结构如下:第一节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第二节分析1998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实质意义,第三节是对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具体规定的探讨,第四节是对2003年以来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向上调整的分析,最后是小结。
后记 1998年以来的这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既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的阶段,又出现了通货膨胀、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相对频繁的时期,但是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199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制度,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8次减息等各种传统的政策工具以刺激内需、遏制通货紧缩,但商业银行“惜贷”明显,通货紧缩一直持续到2002年。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渐增大,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加上2003年以来就一直大量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中国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笔者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角度分析过上述现象,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自1994年以来一直存在冲突的现象,因此我的博士论文围绕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内生冲突展开分析,修改后的博士论文《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研究》最近已经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本书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研究》的姊妹篇,主要探讨我国货币当局所采用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既包括传统的政策工具,如“三大法宝”,又包括若干诸如中央银行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等并不十分令人瞩目的政策工具,更有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创新性的政策工具。本书将重点分析其作用机理、调控方式,解释其政策效果不显著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一直伴随着体制性改革和政策性调整,普遍存在“功能错位”、制度协调方面顾此失彼等现象。同时,本书还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进行了分析。之所以探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时必然有所指向,有一个操作的抓手,这就涉及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类型的选择。就我国的发展趋势而言,从数量型的操作目标向价格型的操作目标过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何种价格型的操作目标是本书探讨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