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05880195/9787505880191
条形码:97875058801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信息披露、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回报》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分析,结合行为金融有关理论,研究信息披露环境、投资者行为对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的影响,以及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信息披露环境、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法玛(1998)认为,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是仅有的两个对有效市场假说形成真正威胁的、持续的、稳健的市场“异象”。我国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资本市场,我国市场的一些特征使其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独特案例(张峥和徐信忠,2006)。《信息披露、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回报》研究将会计学研究与财务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针对我国市场特征从信息披露环境和投资者行为等角度分析研究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研究的空白,为国际行为金融学领域研究提供了补充证据。《信息披露、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回报》研究从行为金融的视角研究了盈余信息、股价历史信息对未来回报的影响,以及行为金融学研究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问题,这相对国内会计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信息披露、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回报》先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股市信息披露环境与投资者行为。由于现有制度安排排斥高质量会计信息,市场缺乏对高质量信息披露的需求,证券市场外生的制度安排诱发了盈余管理行为,加之对信息披露操纵的成本很低,故从整体上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上市公司泄露信息、配合庄家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普遍存在。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由于无法辨别信息质量,无法进行准确估价,其理性行为就应当是更相信宏观经济政策、对行业相关政策等市场公开信息,而不相信(或不太相信)个股信息。这使得投资者行为表现出诸多非理性的一面。
在制度背景分析基础上,《信息披露、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回报》通过修正噪声交易模型—SSW模型)来论证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泄露)与投资者行为(主要是非理性投资者行为)会对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关于盈余惯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市场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的盈余惯性特征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我国市场同样存在错误估计未预期盈余的自相关结构的问题,故在短窗口整体样本上表现出惯性特征,未预期盈余为正的公司在较长窗口也表现出惯性特征。我国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差异表现在,未预期盈余为负的公司未表现出惯性特征。我国市场投资者的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地影响了盈余惯性问题,信息泄露显著地影响了盈余惯性,但盈利质量对盈余惯性问题影响不显著。
关于价格惯性的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价格惯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表现为,高机构集合具有更明显的惯性特征;β值越高,惯性特征越不明显;但换手率高低对价格惯性影响不显著,这是因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表现为交易量的放大)对股价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会相互抵销。盈利质量对价格惯性影响不明显,这主要与我国市场投资者无法识别盈利质量有关。信息泄露程度越高,价格惯性特征越强。
关于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关系的研究发现:盈余惯性仅能有限地解释价格惯性策略所产生的超额收益,而价格惯性无法解释盈余惯性策略所产生的超额收益。我们的研究部分支持Chordia和Shi—vakumar(2006)提出的“噪声代理变量”假说,而未支持哈恩等(Chan,1996)“多种信息源”假说。
总体上来说,我国市场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现象均不如美国等成熟市场明显,但这并不能得出市场有效的结论。这是因为:(1)部分拥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还是可以利用盈余惯性策略或价格惯性策略去赢得超额回报;(2)市场存在错误估计未预期盈余的自相关结构的问题,市场并不能迅速对盈余公告做出反应;(3)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显著影响了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
作者简介 杨德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在管理科学学报、金融研究、审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经济管:理、财经理论与实践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编辑推荐 《信息披露、投资者行为与市场回报》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书框架与章 节安排
第2章 制度背景分析
2.1 引言
2.2 制度安排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2.3 制度安排、信息披露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理论背景
3.3 DSSW模型的分析
3.4 理论预期的形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盈余惯性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文献述评
4.3 研究设计
4.4 盈利质量、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与盈余惯性
4.5 信息泄露、处置效应与盈余惯性
4.6 稳健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价格惯性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文献述评
5.3 研究设计
5.4 投资者行为与价格惯性
5.5 盈利质量与价格惯性
5.6 信息泄露与价格惯性
5.7 稳健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的关系研究
6.1 引言
6.2 文献述评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检验
6.5 结论的解释:基于制度背景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市场有效性的讨论
7 2 政策建议
7.4 本书的贡献与局限性
附录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操纵与庄家操纵关系的证明
附录2:有关理论预期的推导:基于BSV模型的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2章 制度背景分析
2.1 引言
本章主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如何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2)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信息披露如何影响投资者行为。
国内学者(刘峰,2001;魏明海等,2001;刘峰等,2004;刘峰和王兵,2006;谭劲松和吴立扬,2006;陆建桥,1999;向凯和刘峰,2004;李东平.2005;李增泉,2002;陈东华,2002;蔡祥等,2003;王化成和佟岩,2006;王兵,2007)对第一个问题有诸多论述。本章论述并不是以上研究的简单重复,而是侧重讨论与投资者行为相关的制度安排与信息披露问题。本章的逻辑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制度安排既可以对投资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政府的救市政策就会对投资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影响投资者结构、微观市场结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投资者心理或其他外部因素间接地对投资者行为产生影响。类似地,制度安排对信息披露的影响也包括直接的影响和间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书主要假设与理论预期,即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会如何影响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
后记 不觉之间,在中大的六年已经过去。如果说前三年过得还比较轻松妁话,那么后三年可以说是一路艰辛。有些时候想想,能熬过来真不容易。
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林斌教授。记得硕士入校的时候,我对于会计知识一窍不通,老师就不断地鼓励我,鼓励我发挥自己理工科的优势。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大到选题,小到标点符号的修改,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常常觉得惭愧,老师许多优秀的品质,可惜我很难学会。比如说,老师对学术,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才会投稿。而我,基本上是稍做修改,就立马投出。老师对我恩同再造,唯有努力做好学问,希望有一天,老师在回忆起他的得意弟子时,能想起我的名字……
要感谢谭劲松教授。研一时,正是经过了谭老师课程的魔鬼训练,我才有了一点做学问的感觉。如果说我现在做了一点学问,那么可以说是谭老师把我领进了学术之门。感谢刘峰教授。记得研一时,刘老师对我做的一个关于审计的PPT大加赞赏,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自信心。感谢魏明海教授。担任魏老师助教的半个学期,我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魏老师对我的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非常感激。感谢陆家骝教授、张立民教授、唐清泉教授和刘娥平教授,他们给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还要感谢蔡祥副教授,他对我的一篇自我感觉很好的文章进行了“凶狠”的攻击,感谢他的“凶狠”,这让我清醒了许多。